首页 > 保健养生

先兆子痫是什么引起的?先兆子痫与什么因素有关?

网友投稿 保健养生 2022-03-18

先兆子痫是一种广泛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怀孕20周后发生的血管痉挛,产后4~6周可能发生。临床定义为高血压和蛋白尿,伴有或不伴有病理水肿,是死胎和早期新生儿死亡的第二个最常见的产科原因。

先兆子痫发生的机制有哪些?

先兆子痫发生的机制并不确定

很多孕产妇,无论是父亲还是胎儿因素都与其发展有关。目前最重要的因素是母体免疫不耐受、异常胎盘移植、遗传、营养和环境因素、心血管和炎症等。高血压可能是先兆性癫痫最常见的症状,但不视为最初的疾病过程。

先兆子痫的特点是孕妇内皮功能障碍

因此,先兆子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与正常血压妊娠相比,先兆子痫与后期慢性高血压和心血管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风险增加有关。另外,怀孕36周前发生子痫的前期或多次高血压妊娠的女性患病风险最高。

先兆子痫的潜在机制复杂,可能是多因素

心血管疾病和先兆子痫共享的风险因素有内皮功能障碍、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研究人员指出,代谢综合征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和先兆子痫的常见潜在机制。长期以来,免疫因素被认为是先兆子痫的重要因素。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母体对胎盘和胎儿抗原产生耐受性的障碍知之甚少。这种母子免疫失调的特征是子宫自然杀伤(NK)细胞与胎儿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合作,与急性排斥反应相似的组织学发生了变化。

先兆子痫已经表明,涉及多个基因

研究证明,超过100个母系和父系基因与先兆子痫的关系,包括已知血管疾病、血压调节、糖尿病和免疫功能发挥作用的基因。严重先兆性癫痫约占所有先兆性癫痫病例的25%,在极端情况下,该病可能导致肝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异常。如果发生先兆性子痫相关的癫痫发作,这种疾病已经发展成一种叫做子痫的疾病。关于定义先兆子痫的价值缺乏医学共识,孕20周前血压正常的女性的合理标准是间隔4小时连续测量收缩压(SBP)超过140mmHg和舒张压(DBP)超过90mmHg的合理标准。

由于先兆子痫是一种遗传性和表形复杂的疾病,任何一个基因都不可能在其发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虽然已经提交,但是还没有证明有助于先兆子痫的其他物质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各种脂质分子和合胞体结等。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是什么

引发带状疱疹的原因有很多,为了能更早更及时的治疗这种疾病,最好是先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只有了解了具体的发病机制以后,才能更好的治疗,那么带状疱疹发病机制是什么?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是什么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过上呼吸道和眼睑结膜侵入人体,引起全身感染。第一次感染在幼儿中表现为水痘,但在成人中可表现为隐性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病毒重新激活,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被控制的皮肤段扩散,导致受影响的神经元出现带状疱疹、炎症、出血甚至坏死。

带状疱疹的先兆因人而异,每个人的部位也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发病前肝胆疼痛,很像胆结石的疼痛;而且有的人会出现关节痛,还有牙疼等症状;如果在左前胸,早期症状就像心脏有心绞痛的感觉,那么你会理所当然的吃心脏病的药。

发病初期可及时给予抗病毒药物,可防止病毒繁殖,缩短病程,缓解神经痛。希望这篇回答能帮助到您,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细胞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

  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病,有时与病毒性角膜炎不同,因为病毒性角膜炎和细菌性角膜炎是生活中容易发生的两种疾病,那么细胞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细胞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

  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角膜炎。起步迅速,发展迅速。如果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甚至眼内炎。主要表现为患侧眼痛、畏光和流泪、视力突然下降和头痛等,其他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分枝杆菌,可能引起细菌性角膜炎。同时,也可能发生一些轻微的角膜擦伤或角膜异物。对于其他一些因素,细菌性角膜炎可由全身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

  值得注意的是,细菌性角膜炎和细菌性结膜炎有很大不同。结膜指的是眼睛的白色部分,而角膜指的是眼睛中央的黑色内核部分。虽然角膜是完全透明的,但黑色只是眼睛色素膜的颜色。

  角膜炎患者应多吃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A、B和C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海鲜,少吃甜食。吃动物肝,清淡饮食。不要吃酒精、刺激性食物和硬食物。希望这篇回答能帮助到您,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低血糖综合征早期识别更容易治疗 发病机制应理解

什么是低血糖综合征?你有什么症状?低血糖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血糖浓度通常低于3.36毫升/升(60毫克/dl),严重而长期的低血糖可能会导致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和并发症。患者有颜色苍白、心悸、肢体寒冷、冷汗、手抖、脚软、身体疲劳、头晕、眼花、饥饿感、恐慌和不安等,饮食后缓和,低血糖值逐渐发展可以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识别这种疾病的方法是什么?

疾病说明

低血糖综合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血糖浓度通常低于3.36毫升/升(60毫克/dl),严重而长期的低血糖可能会导致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和并发症。

常见的功能性低血糖和肝源性低血糖,其次是胰岛素肿瘤和其他内分泌性疾病引起的低血糖。这种疾病经常被误诊为癫痫、癫痫、精神疾病、脑瘤和脑炎。经过适当的治疗,症状可以迅速改善。早期识别本病非常重要,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延迟诊断和治疗会导致永久性神经病变不可逆转,结果不佳。

诊断方法

本征取决于典型的低血糖表现,血糖测量低于2.2mmol/L可诊断。功能性低血糖测量多为正常。

发病机制

低血糖以损害神经为主,脑和交感神经最重要。1971年,Briely发现低血糖脑病变类似于局部缺血性细胞病变,基本病变为神经元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浸润。脑代谢能源主要依靠葡萄糖,神经细胞本身糖原储备有限,依靠血糖供应。神经系统的各部分对低血糖敏感性不一致,脑皮层、海马、小脑、尾状核和苍白球最敏感。丘脑、下丘脑、脑干、脑神经核次之。最后是脊髓水平的前角细胞和周围的神经。组织学改变为神经细胞核的染色质凝聚和溶解,核膜不清楚,细胞浆肿胀,含有小空泡和粒子。1973年,Chang给老鼠注射普通胰岛素2U后,15~20分钟老鼠嗜睡,30~75分钟老鼠肌阵挛,癫痫发作,40~120分钟昏迷。嗜睡期鼠血糖值从6.72mmol/L(120mg/dl)减少到1.18mmol/L(21mg/dl),昏迷期鼠血糖值水平仅为1.01mmol/L(18mg/dl)。

糖、脂肪和氨基酸是神经代谢中的能量来源,这些物质氧化后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和磷酸肌酸中,必要时释放。糖和氧减少时,ATP磷酸肌磷酸、神经节苷脂中的结合葡萄糖合成减少,ATP减少,核苷酸合成减少,神经功能减少。低血糖时高能磷酸盐复合物的代谢和神经功能不仅与血糖水平有关,还与氧分压的关系密切,低血糖时脑氧摄入降低,葡萄糖摄入率也受到抑制,单纯依赖糖不足以维持氧化代谢水平,必然会影响脂肪酸和氨基酸的代谢,脑磷脂分子水平降低35%。脑组织织低血糖时,大脑皮层首先受到抑制,然后皮层下中枢受到影响,影响大脑,最后大脑受损,发生一系列临床异常。血糖降低后,身体有自我调节机制,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发病原因:

MDS发病原因尚未明了,推测是由于生物,化学,或物理等因素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使某个恶变的细胞克隆性增生,业已公认,诱变剂如病毒,某些药物(如化疗药),辐射(放疗),工业反应剂(如苯,聚乙烯)以及环境污染等的可致癌作用,诱变剂可引起染色体的重排或基因重排,也可能只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MDS,但从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均证实,MDS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祖细胞水平的克隆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白血病类似,目前已经证明,至少2种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及皮肤T细胞型淋巴瘤是由反转录病毒感染所致,亦有实验证明,MDS发病可能与反转录病毒作用或(和)细胞原癌基因突变,抑癌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等因素有关,涉及MDS患者发病的常见原癌基因为N-ras基因,Ras基因家族分为H,N,K三种,MDS患者中最常见的为N-ras基因突变,发生在12,13,61外显子处,突变后N-ras基因编码蛋白表达异常,干扰了细胞正常增生和分化信号,导致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亦有报告MDS患者p53,Rb抑癌基因表达异常,但上述基因改变多在MDS较晚期RAEB,RAEB-T型患者中发生,在MDS早期RA,RAS中较少,提示用基因突变尚难解释全部MDS患者发病原因。继发性MDS患者常有明显发病诱因,苯类芳香烃化合物,化疗药物尤其是烷化剂,放射线均可诱导细胞基因突变而导致MDS或其他肿瘤发生,此外,MDS多发生于中老年,是否年龄可降低细胞内修复基因突变功能亦可能是致病因素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病科徐瑞荣

2.发病机制:

MDS患者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患者造血干细胞损伤,用G6PD同工酶类型,X染色体伴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甲基化,X染色体失活分析等方法已确定大部分MDS是病变发生在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克罗恩病,因而不但髓系,红系,巨核系细胞受累,淋巴细胞系亦受影响,导致T,B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在部分患者中其发病可仅局限在粒,红,巨核,巨噬祖细胞水平,仅有粒,红,巨核,巨噬细胞等受累而无淋巴细胞受累。MDS的发病具有阶段性特性,可能与不同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变化有关关,原癌基因的活化包括基因的过度表现、扩张、重新排列、偏移、点突变等,抑制癌基因的变化包括等位基因的丢失、缺失、重新排列、突变、表现下降等,造血干细胞在不同的增生分化阶段受到不同的原癌基因和抑制癌基因的控制,该控制通过其表现产物如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酪氨酸激类、ATP、细胞苏氨酸/丝氨酸类、核蛋白类等的变化MDS发病初期有原癌基因和抑制癌基因变化的造血干细胞伴随着自身增生分化功能的异常,但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患者临床病情稳定,只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但这种异常克隆进一步恶化时,该克隆出生的另一种伴有染色体畸形的亚克隆干细胞作为主要造血干细胞代替造血,急性体畸形使该干细胞更加明显的增生分化异常,产生的各种不同阶段的血细胞

推荐阅读:

  1.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是什么
  2. 细胞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
  3. 低血糖综合征早期识别更容易治疗 发病机制应理解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baojian/235843.html
本文标签:先兆子痫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