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健养生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

网友投稿 保健养生 2022-10-07

眩晕症是指患者空间定位出现障碍和平衡定位失调,从而产生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其在临床上属于排除性诊断,如果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及脑梗塞等情况,出现眩晕、恶心、出汗、呕吐、脸色苍白、耳鸣、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可诊断为眩晕症。眩晕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主要病因包括晕动病、梅尼埃病、颅内肿瘤等。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式也不大相同。

1、晕动病

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前庭器囊斑,或毛细胞受到不正常运动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引起。建议停止看书、玩手机等行为,专注于看地平线或远处的静止物体;尽量靠在座椅靠背上保持头部不动,如果情况允许,平卧闭眼休息较好。如果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东莨菪碱、苯海拉明、美克洛嗪等药物进行治疗。

2、梅尼埃病

该疾病病因不明,其主要诱因包括睡眠不足、过敏、感染等因素。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耳鸣、耳闷胀感、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建议规律作息,避免不良情绪、压力等诱发因素,同时减少盐分摄入,不饮用咖啡及咖啡因制品,戒烟戒酒等;药物治疗可应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地西泮等;手术治疗则可应用前庭神经切除术、迷路切除术、淋巴囊减压术等。

3、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以胶质细胞瘤、脑膜瘤、神经纤维瘤、转移瘤等为主。临床表现可有头疼、头晕、呕吐、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肢体活动不协调、偏瘫等。通过CT、MRI、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可确定是否有肿瘤的存在。若为颅内肿瘤,则需要行手术治疗及放化疗,如前额叶包含肿瘤切除术、肿瘤全切术、肿瘤次全切术等。

眩晕症是什么?发生眩晕症的原因有哪些?

眩晕症,眩晕,根治眩晕是因为身体对空间的定位产生障碍,导致的一种运动的或位置性发生错觉的现象。那么,眩晕症是什么?下面,和在线问医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眩晕症是什么

眩晕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和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和运动错觉。眩晕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外界和自身在旋转或摇晃,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恶心呕吐以及血压变化等。

发生眩晕症的原因有哪些

比较常见的原因是由于颈椎病变或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等因素引起的脑供血不足,而青年患者出现眩晕症较常见的原因就是颈椎病,主要是由于平时长时间低头等不良的姿势习惯引起。中老年人出现眩晕症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动脉斑块形成引起,和体内的血脂升高有关。

眩晕症能根治吗

如果患者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可以通过服用降压药物来进行改善眩晕的情况,但是当血压控制不良时,眩晕的状况又会反复出现,根治的可能性较小。

如果是因为贫血引起的眩晕,通过改善贫血的状况,便可以治疗眩晕。

总之,原发疾病是可以治愈的,那么眩晕症便可以根治,但如果原发疾病只能依靠长期控制来不断进行治疗的,眩晕的症状也会随病情的起伏反复出现。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眩晕症是怎么回事与治疗

眩晕症是日常人们常会遇到的现象,表现为看到的周围事物都是旋转的,头晕眼花。严重者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无力等症状。那么眩晕症是怎么引起的呢?如何治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眩晕症的原因

1.颈椎病

因为骨质增生以及椎间盘的退变,椎间隙变窄,椎动脉受压,从而很有可能就会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的不足,因其分支内听动脉循环障碍从而使大家导致了眩晕症的发生。

2.梅尼尔氏症

这种疾病往往会使患者感觉眩晕,出现耳鸣,耳部胀痛,眼球震颤等情况,发作时持续时间长,随后可以缓解。如果是梅尼尔氏症引起的眩晕症,患者还会出现淋巴局部水肿,听神经及半规管细胞被破坏的情况。

3.急性迷路炎

这与病毒的感染有关,通常是先感染上呼吸道,后来出现缓慢的眩晕,可能在三天之后,还会出现严重的眩晕,而在3~6周之后就会逐渐复原。

4.高血压

由于血压不断的升高,细小动脉痉挛,使动脉腔变窄,脑部以及内耳供血不足很有可能就会使大家诱发更加严重的眩晕症,这些大家都需要引起相关的注意了。

5.良性阵发性的眩晕

良性阵发性的眩晕症在生活中比较多见,大部分眩晕症患者都属于这种类型,多出现在老年人身上,一般会自行缓解。出现良性阵发性的眩晕,主要原因是内耳掌管平衡的耳石退化脱落,在发生姿势改变时,淋巴流动受到了干扰,就会出现眩晕的症状。

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1.吸氧治疗

有些眩晕症患者,出现眩晕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脑部神经缺氧导致的。这种症状经常出现于密闭空间,或者是空间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下。想要治疗此类眩晕症,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吸氧治疗,让大脑有足够的氧气促使身体活动。

2.药物治疗

西医多选用止眩、定晕类药物,如甲磺酸倍他司汀;中医采取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舌苔、脉象区分证型,如气虚血瘀型、气血亏虚型、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肝肾亏虚型、肾气亏虚型等,选用相关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3.饮食治疗

眩晕症患者的饮食,也要保持清淡才能够有效的缓解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不要食用刺激性食物,或者油腻的食物,茶和咖啡等饮品也要尽量减免饮用,才能够有效的治疗眩晕症。

4.针灸治疗

疗效较好,临床上常取止眩、定晕、祛湿、化风等相关穴位。以祛风为主,可取双侧风池穴、太阳穴;以祛湿为主,可取阴陵泉穴、中脘穴;如合并肾气亏虚、脾气亏虚等,可选用三阴交穴位。

上面就是为大家介绍的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相关知识,希望今天分享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祝你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眩晕症的饮食禁忌

眩晕症病人需要进行饮食调养,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营养丰厚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那么,眩晕症的饮食禁忌有哪些呢?

眩晕症的饮食禁忌

1、忌食大枣

性温、味甘,能补气益血,气血不足眩晕者相宜。但大枣滋腻助痰。

2、忌食辣椒

对肝阳上亢,肝火过旺,包括高血压病的眩晕者,应忌食之。

3、忌食荔枝

对肝火眩晕和痰浊眩晕之人,当忌食。

4、忌食芥菜

肝火内炽,肝阳上亢眩晕者忌食。

5、忌食蜂蜜

性平,味甘,虽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但有黏腻壅滞之弊。因此,体虚眩晕者食之颇宜,但痰浊中阻眩晕之人则忌食之。

6、忌食槟榔

凡气血不足,体弱之人的眩晕者,切勿服食。

7、忌食荷叶

性平,味苦涩,但对气血不足眩晕者,当忌之。

眩晕症的饮食原则

1、辛辣刺激食物均属禁忌,油腻难消化食物会助湿生痰、助火增眩,故应以清淡饮食为宜。

2、饮食应选用有利于保持两便通畅的品种。

3、阳亢者应多选寒凉清淡的食品;痰浊中阻者应食化痰利湿的食品;体虚亏损、气血不足者应多选补益气血、虚损的食物。

4、在急性期内,每天食盐控制在2g以内,食糖也不宜用得太多。

以上就是关于眩晕症的饮食禁忌的分享。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调理眩晕症 推荐眩晕症的饮食调理法

眩晕症是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多见和高发的一种疾病,而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比较少见。但是如果我们身边有人突然患上了这个眩晕症,特别是急性眩晕突然发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该病来势凶猛、天晕地转、恶心呕吐、痛苦不堪。那么如何调理眩晕症呢?下面教大家眩晕症的饮食调理方法。

眩晕症的饮食调理法

①葵花盘一个,乌鸡蛋两个,冰糖适量同煮汤,食蛋饮汤;或葵子六克,去壳研碎,睡前白糖水冲服,治眩晕。

②菊花粥:粳米一百克煮粥,将熟时,加入菊花粉适量白糖调味食用。有祛风清热,清肝火,降血压的作用。适用于风热目赤,肝火头痛,高血压,冠心病,眩晕,目暗等症。汗多或脾虚便溏者不宜食用。

③黑芝麻、制首乌、枸杞子各二十五克,杭菊花十五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活肾虚眩晕,头发早白。

④鲜芹菜五百克捣烂取汁,开水冲服,每日服一剂,治高血压、头痛眩晕。

⑤治体弱血虚、营养不良、眩晕:番茄一百克,猪肝一百克,粳米一百克,生姜三片。先将猪肝洗净切片,用盐、酱油、生粉、米酒搅匀;番茄洗净,切开;生姜洗净,去皮,切丝;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煲二十分钟,放入番茄,生姜,煮十分钟,再放入猪肝,煮沸几分钟至猪肝刚熟,调味佐膳。

⑥白果仁三个,龙眼肉七个,同炖服,每早空腹服一次,治头眩晕。

⑦治肾阳虚头痛、眩晕:狗肉二百五十克,天麻十克,党参十五克,附子十克,水煎去药渣,饮汁食狗肉,每日一剂。

⑧麻雀两只去毛及内脏,天麻十克切片,水、食盐适量,蒸熟食用,可治阳虚眩晕。

⑨黑芝麻、制首乌、枸杞子各二十五克,杭菊花十五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活肾虚眩晕,头发早白。

⑩黑豆三十克,浮小麦三十克,水煎服,治盗汗眩晕。

不同眩晕症的饮食调理法


在中医临床医学上,针对不同症状的眩晕症,中医推荐眩晕患者适宜多吃的食物各有不同。

①痰浊中阻:宜食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山楂、黄瓜、西红柿等燥湿化痰之品,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味及刺激性食物,可用陈皮泡水代荼饮。

②气血亏虚:宜食山药、莲子、大枣、胡桃等益气补血之品,忌食生冷。

③肾精不足:偏阴虚者宜食甲鱼、淡菜、黑木耳、银耳等滋养补品;偏阳虚者宜食胡萝卜、胡桃、芋头、扁豆、山药、无花果、白术、芒果、榴莲、羊肉、鹿肉、狗肉等温补之品。

④肝阳上亢:宜食海带、紫菜、萝卜、苋菜、芥菜、芹菜等;也可用野菊花、山楂、枸杞子、益母草、桑枝等代茶饮。

总之,针对眩晕症患者的饮食调理问题一定要注意好,我们要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积极治疗,早日康复。

推荐阅读:

  1. 眩晕症是什么?发生眩晕症的原因有哪些?
  2.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眩晕症是怎么回事与治疗
  3. 眩晕症的饮食禁忌
  4. 如何调理眩晕症 推荐眩晕症的饮食调理法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baojian/344555.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