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健养生

处暑养生关键防暑湿

网友投稿 保健养生 2013-08-22

处暑将至,防“暑湿”成了这段时间的首要养生重点。那么在处暑如何祛暑湿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久坐缺乏运动就会伤脾,所以,“伏案久坐”的人容易成为“暑湿”的危险人群。对着镜子看一看,如果自己的舌苔厚腻且发黄,就要警惕“暑湿”到访。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丹萍介绍,中医常说的“湿”分内湿、表湿两种:因节气所致,“伏案久坐”人群易感的为“内湿”,退湿过程相对漫长;雨淋、中暑为“表湿”,来得快、去得也快。

如果近期感到头昏、睡不醒、疲劳缺氧、周身乏力、吃什么都没味道,舌苔上还有一层厚厚的黄苔,那八成就是体内有了“暑湿”。李丹萍提醒,出现上述症状后,积极就医的同时,在日常饮食的选择上也要有所调整。

去“暑湿”,饮食上应注意多食用薏米、西瓜、冬瓜等除湿化湿的食物。常食薏米有健脾化湿的作用;西瓜皮是化湿的药,可吃些皮和瓤相间的部分;荷叶主要去表湿,用荷叶做的荷叶包饭、荷叶茶水有助除湿;冬瓜最好去掉软毛后带皮煮,可以化湿,也可用冬瓜皮和绿豆一起煮,为1:2的比例,冬瓜占1,绿豆占2;鱼肉大都“生湿生痰”,因此,处暑期间最好少食大鱼大肉。

生活方面,专家提醒尽量保持室内环境干爽、通风,如果有“暑湿”症状,就不要在湿度大的屋内久呆,更不要在雨地蹚水;如果出了汗要及时擦掉,衣服湿了要及时更换。

处暑后养生过六道关

处暑过后早晚气温低白天气温高。特别是经过几场秋雨气温有所下降在经历了炎夏的酷暑和湿闷后人们倍感秋季的凉爽和舒适。处暑过后养生保健要过六道关以保健康身体!

第一关:养阳关

首先是暑天容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例如,出汗过多、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人就容易伤津脱液;免疫机能一旦下降,感冒、肠胃疾病往往乘虚而入;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脏功能容易混乱。简而言之,夏天人的阳气从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对策

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且房间内外温差不能太大。室温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总之,夏季要在一个凉爽、干燥、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第二关:情绪关

夏日天气炎热,情绪容易波动激动,导致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发作。此外,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需引起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联。

・对策:

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患者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发作的风险。

第三关:湿热关

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咳嗽、气管疾病的反复发作。而对于体质湿热者来说,手心脚心常有发热感,且在湿气和热气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显得黄而臭。

・对策:

饮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多食用消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等,用冬瓜与莲叶、薏米烧汤喝,也是以清湿热的清凉饮料。同时,还要注意调节好房间中的湿度,多开窗通风。

第四关:睡眠关

夏天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也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得不好,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如高血压患者易血压升高,心绞痛患者发作频率提高。

・对策:

保证足够的睡眠。这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的高质睡眠。

第五关:饮食关

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有些人受天气影响,食欲不振,则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周教授建议,夏季应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对策:

适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白萝卜、番茄等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鱼,少食红肉。可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绿豆汤等饮料。

第六关:健身关

不少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日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不应在阳光下运动。同时,由于夏天运动出汗量更大,对排毒有好处,但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血粘度升高。

・对策:

提倡饭后一小时进行运动,且运动不宜太激烈,不要流过多汗。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就很适合夏季进行。同时,夏季一定要多饮水,及时补充水分,排除毒素,减轻心脏负担。

处暑养生的七大注意

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养生保健应养肺滋阴和祛暑化湿并重。所以在处暑时节养生要注意七个方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多睡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据媒体报道,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二、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三、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四、注意胃部保暖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为如此,大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五、可坚持冷水浴习惯

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但对于不同的季节,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也应该有所调整,秋季的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做一些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体育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六、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绿萝这类叶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养在卧室内,使空气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等。

七、护理好脐部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处暑健康饮食全攻略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要正式告别夏季了。气温也会日渐下降,处暑吃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吃也要提高重视,只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那处暑吃什么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呢?下面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处暑时节的健康饮食!

1、注意滋阴润燥。养生小常识指出,处暑后的天气多半以干燥为主,因此这个时候就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除此之外饮食还应该以清淡为主,随着水果的大量上市,不妨多吃些梨、葡萄、西瓜之类的水果,以此来滋阴润燥。

2、多吃有酸味的食物。进入秋季后肺经当值,中医养生专家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在秋季应该适量的多吃些酸性食物。过一段时间后,橘子和山楂将要成熟,这个时候不妨多吃这两种食物,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功效。

3、补充维生素。秋季必须要多吃些含有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西红柿、鲜辣椒、茄子、马铃薯等,这些食物能补充人体营养从而避免受到燥邪的侵害。同样还需要多摄取些碱性食物,比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的蔬菜等,这类食物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水分,是秋季里必不可少的食物。

4、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秋季养生小常识认为,蛋白是我们人体的生命基础,因此不管是夏季还是秋季,都应该保证优质蛋白的充分摄取。比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秋季是一个增液养津的特殊时段,因此适量的增加一些蛋白质可提高免疫力。

5、注重加温食补。到了秋季食补是最重要的一种养生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有慢性病等特殊人群。在秋季可以适量的吃一些属温热性的食物,比如鲜辣椒、鸡肉等,如果有喝酒习惯的话不妨适量的少喝一些酒,其中白酒、黄酒是最适合的选择。

6、拒绝烧烤。秋季气候变化大,而且还干燥,而辛辣烧烤类食物大部分都燥热伤津液,这些食物会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在秋季对于这些辛辣类食物一定要拒绝,比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同时也不要吃得太油腻。

四款处暑的养生食谱

处暑时节临近,我们要做好养生工作。在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三款处暑节气的养生食谱,一起来学学,安然度过处暑时节!

芝麻菠菜:

[配料]鲜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盐、香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净,在开水锅中滚烫一下,捞出浸入凉水中,凉后捞出淋干水分,切成段,放入盘内,分别加入盐、味精、香油,搅拌均匀,再将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补肝益肾,开胸润燥。

青椒拌豆腐:

[配料]豆腐1块,青椒3个,香菜10克,香油、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腐用开水烫透,捞出晾凉,切成1厘米见方小丁。青椒用开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将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盐、味精等搅拌均匀,盛入盘内即可。

[功效]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对胃口不开,食欲不振者尤其适合。

百合莲子汤:

[配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百合脯:

[配料]生百合60克,蜂蜜2汤勺。

[做法]将百合清水洗净放入碗内,浇上蜂蜜,放入蒸锅内蒸30分钟出锅,或烘干或风干即可。分七次睡前服用。

[功效]清心安神。适于睡眠不宁,惊悸易醒者。

推荐阅读:

  1. 处暑后养生过六道关
  2. 处暑养生的七大注意
  3. 处暑健康饮食全攻略
  4. 四款处暑的养生食谱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baojian/5680.html
本文标签: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