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说话晚、不合群?5岁“内向”孩子竟是孤独症!

网友投稿 疾病库 2022-11-02

说话晚、不合群?5岁“内向”孩子竟是孤独症!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儿男,5岁,足月顺产,出生后生长发育正常,2岁时只会说“爸爸、妈妈”,叫他名字也没有反应,也不喜欢玩具,也不能与人交流,刚开始家长以为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就经常带他出去锻炼,可孩子仍然没有好转,这才引起重视,带孩子到当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具体不详)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接受了2个月的治疗,但患儿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家长便带着孩子来到我院就诊。在我院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4个月左右后,患儿社交能力、言能力较前明显提升,可主动与人交流,对外界的环境有反应。

【基本信息】男、5岁

【疾病类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孤独症

【就诊医院】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2月

【治疗方案】综合康复治疗:营养神经、言语训练、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训练、手功能训练、场效应、听力整合、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引导式教育等

【治疗周期】康复训练4月余,出院后长期在家坚持训练并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治疗期间患儿症状缓慢好转,住院治疗4个月后对患儿进行了再次评估,发现孩子社交能力、言能力较前明显提升,可主动与人交流,对外界的环境有反应

一、初次面诊

第一次看到患儿是在门诊,那时他刚满5岁,由妈妈牵着进入诊室,我观察了一下患儿,发现他表情很淡漠,对周围环境一点也不在意,我问他问题,或是叫他名字,他都没有反应,也不看我。随后我询问患儿妈妈怎么回事,孩子这样多久了,患儿妈妈告诉我孩子出生后还很正常,和同龄孩子一样,只是学说话晚一些,就没有重视。但2岁时孩子还只会说“爸爸、妈妈”,叫他名字也没有反应,也不喜欢玩具,也不能与人交流,刚开始以为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就经常带他出去锻炼,可孩子仍然没有好转,这才引起重视,带孩子到当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具体不详)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接受了2个月的治疗,但患儿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家长便带着孩子来到我院就诊。

考虑到患儿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完善的检查很多,治疗周期也较长,于是我建议患儿进行住院治疗,患儿家属同意。

二、治疗经过

患儿办理入院后,我为他完善了《0-6岁儿童发育检查报告》、《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等检查,其中《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提示孩子与人交往困难,运用语言能力差,存在认知障碍,《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得分为33分,说明孩子有轻度孤独症征象。

综合考虑后,我决定予以患儿综合性治疗,具体方案包括:1.注射腺苷钴胺加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以营养神经、促进受损神经恢复,2.言语训练、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训练、手功能训练、场效应、听力整合、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引导式教育等综合康复治疗。

三、治疗效果

治疗期间患儿症状缓慢好转,住院治疗4个月后对患儿进行了再次评估,发现孩子社交能力、言能力较前明显提升,可主动与人交流,对外界的环境有反应,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表情也变得丰富,复查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分数降低,发育检查报告评分提高

,说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遂予以办理出院,嘱患儿父母回家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复查。

四、注意事项

1、正确看待疾病,对孩子充满耐心,要坚持治疗,不可稍微好转就停止治疗,要做好长期“战斗”准备,重视孩子的改变,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发展。

2、多与孩子交流,建立亲子依恋和情感联系,同时多带孩子参加各种锻炼,让孩子与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交往和学习,使其个性和社会适应性健康发展。

3、鼓励患儿自主完善日常活动,并督促其进行生活自理、社交等技能训练,科学制定患儿饮食,增强患儿体质,促进发育。

五、个人感悟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目前不明,可能与遗传、外界环境、生活经历有关,患儿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对外界环境兴趣下降以及动作刻板等症状,预后主要与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因此各位家长需要引起重视,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不可像本例患儿家长一样,孩子2岁左右就表现出了明显的症状,但家长以为是性格内向引起的,导致病情逐渐加重,治疗难度加大。

那么要如何才能分辨孩子是性格内向,还是早期孤独症表现呢?其实很简单,性格内向的孩子有可能也会不爱说话,但对父母、亲近人的指令能作出反应,也会依赖亲近的人,但孤独症患儿则不会,就如本例患儿,不会对周围的环境作出反应,也不会依赖亲近的人,甚至对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感知。


孩子内向、说话晚、不合群,可能是孤独症的原因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男,5岁,足月顺产,出生后生长发育正常,但是到了2岁,孩子仍然只会说“爸爸、妈妈”,不能主动与人交流,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孤独症检查后诊断为“孤独症”,但外院治疗效果不佳,便就诊我院。患儿《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得分为33分,有轻度孤独症征象。予以注射腺苷钴胺加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及综合康复治疗,以刺激孩子大脑皮层活动,形成有效的思维方式,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基本信息】男、5岁

【疾病类型】孤独症

【就诊医院】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7月

【治疗方案】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康复训练4月余

【治疗效果】儿童发育检查报告评分提高,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分数降低。

一、初次面诊

患者男,5岁,问其问题,支支吾吾不做回答。孩子的妈妈进一步说明:孩子是足月顺产,出生后生长发育正常,但是到了2岁,孩子仍然只会说“爸爸、妈妈”,不能主动与人交流,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颅MRI未见异常,后行孤独症检查,评分为31分,诊断为“孤独症”,一直在外院接受康复训练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家长便带着孩子来到我院就诊,想要接受系统化康复治疗。

二、治疗经过

患儿入院后,为评估孩子发育、运动、语言等功能的水平,完善了《0-6岁儿童发育检查报告》、《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以及其它专科检查。其中《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提示孩子与人交往困难,运用语言能力差,存在认知障碍。《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得分为33分,有轻度孤独症征象。

基于上述检查结果以及患儿病史、症状,临床诊断为儿童孤独症,考虑采取综合功能康复训练,以恢复孩子正常语言、交流功能,改善其生活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为:注射腺苷钴胺加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以营养神经、促进受损神经恢复,辅助言语训练、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训练、手功能训练、场效应、听力整合、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引导式教育等综合康复治疗,刺激孩子大脑皮层活动,形成有效的思维方式,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因康复过程漫长而艰辛,于是我告诉患儿家属应坚持不懈,密切配合医生,除医院康复锻炼及治疗时间外,空闲时间也应该自行训练,可多与患儿交流回避。

在四个多月的康复训练中,家长内心非常渴望自己孩子病情能够好转,很配合我们的治疗。孩子也逐渐地打开心扉,接受外面的环境。查房时,也会和我们打招呼,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脸上也慢慢有了开心的笑容。

三、治疗效果

通过规范、合理、联合的长期康复训练治疗方案,患者自闭症状得到改善,也愿意主动和他人交流,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愿意打开心扉接纳外界环境。复查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分数降低,家长对此也非常满意。

由于孤独症是一个长期治疗的过程,因此告知家长需要定期回院复查,并在生活中多陪伴儿童,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四、注意事项

1、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家长要正确看待疾病,对孩子充满耐心,去除恐惧紧张的心理要对孩子要信心,耐心教导孩子。

2、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急于求成,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应制定长期康复训练计划,并坚持执行,不要轻易让计划流于形式。

3、患者家长要充分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有问题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

4、生活中,家长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孩子,不要因疾病反复指责孩子。

5、建立亲子依恋和情感联系,家长应让孩子多与外界环境接触,多参加各种锻炼,让孩子与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交往和学习,使其个性和社会适应性健康发展,切勿让孩子长期过“封闭式”的生活,以免形成孤僻性格而殃及孩子终生。

五、个人感悟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不是很明确,大多认为与遗传、外界环境、生活经历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孤独症从婴幼儿开始发病,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对外界环境兴趣下降、动作刻板和重复某种行为。

出现这些表现后,家长不应过多指责孩子,应多鼓励,多帮助孩子,并带孩子及时就医,尽早开始康复训练,以恢复患儿的正常语言、行为功能,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通过长期康复治疗,刻意的训练孩子的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孩子的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也变得更加合群,更加乐观积极起来。

同时,孤独症群体也需要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去关注、理解和包容,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将这群孩子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因此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孩子尽早的适应这个世界。

推荐阅读:

  1. 孩子内向、说话晚、不合群,可能是孤独症的原因
本文链接:https://jk.yanglaozn.com/jibing/460703.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