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库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有什么区别?

网友投稿 疾病库 2021-12-23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有什么区别?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面瘫程度。周围性面瘫面程度重,中枢性面瘫轻。

  第二、从症状表现来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另外面瘫侧的额纹也消失。中枢性面瘫是病灶对侧表情肌瘫痪,但额肌没有损伤,力量没有消失。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没有障碍,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

  第三、恢复速度。周围性面瘫的恢复缓慢,而中枢性面瘫恢复较快。

  第四、病因。周围性面瘫的病因是面神经炎、外伤等。而中枢性面瘫病因,多为脑血管疾病和脑部肿瘤引起的。

右侧中枢性面瘫表现

右侧中枢性面瘫表现主要是右侧的鼻唇沟变浅、口眼歪斜、右侧面部僵硬、伸舌头偏向右侧等。

右侧中枢性面瘫主要是脑血管病引起的,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这类患者的大脑皮层、皮质脑干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颜面下半部表情肌(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瘫痪,引起右侧鼻唇沟变浅、口眼歪斜、右侧面部僵硬、伸舌头偏向右侧等症状。

右侧中枢性面瘫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缓解,也可以进行针灸、热敷等方式缓解,有助于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病原因、病变部位、临床表现等方面。

  1.发病原因

  中枢性面瘫主要是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原因造成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脚、内囊、基底节、大脑皮层等病变而引起的。

  周围性面瘫主要是由面神经水肿、格林-巴利综合症、后颅窝肿瘤、中耳炎等疾病引起的。

  2.发病部位

  中枢性面瘫主要是面神经核以上部位至大脑皮层出现的损伤,其为核上瘫。

  周围性面瘫主要是面神经核以及面神经核以下的分支出现的损伤,主要是核下瘫。

  3.临床表现

  中枢性面瘫的患者能够正常完成皱眉、闭眼等动作,其额纹可存在,中枢性面瘫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伸舌歪斜、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睑闭合无力、口角歪斜、漏气、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纹消失、耳后疼痛、耳廓及外耳道部位皮肤出现感觉迟钝等症状。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分别有什么表现

首先,我们要清楚中枢性面瘫的是因为中枢系统中的侧皮质和脑桥受到了损害所导致的。因为面积也没有受累,所以仅仅表现为测下面组织的面肌瘫痪,同时在这一次通常是由偏瘫而除了特发性的面部神经麻痹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出现的症状,

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中耳炎或者是乳突炎。重而乳突部手术和颅骨骨折的,除了周围性面瘫外,还可能会有其他相应的体征。同时患者可能会有腮线类的炎症。肿瘤或者腮性区均可能引起周围性面瘫。如果是面瘫比较急性的话,周围性面瘫还会感到面部的感觉障碍,比如耳鸣、耳聋、眩晕、侧面肢体瘫痪,这些表现也出现。好,我们今天关于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分别有什么,表现这一标题,就给大家解答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谢谢。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是什么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可分为周围型和中央和中枢型。中枢性面瘫是核上组织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不能鼓腮吹气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部肿瘤等。

周围型面瘫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本身受损所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气,口角下垂。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推荐阅读:

  1. 右侧中枢性面瘫表现
  2.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3.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分别有什么表现
  4.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jk.yanglaozn.com/jibing/525485.html
本文标签: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