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科普 > 中医科

心脾两虚怎么调理

网友投稿 中医科 2023-01-25

心脾两虚一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归脾汤的方式来调理改善,也可以通过中医针灸和艾灸以及推拿、按摩的方式来达到调理脾胃的效果,这样才可以改善患者身体的不适症状,也可以达到缓解肠胃不适的效果。通常出现心脾两虚的情况,也就表明患者有心血不足和脾胃虚弱的症状,一般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多梦和健忘的表现,需要配合医生通过使用中药归脾丸和中药香砂六君子丸以及参苓白术散等药物来调理改善。在调理改善期间,一定要注意做好饮食方面的调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和生冷性的食物,也要避免食用油腻性的食物。

心脾两虚的症状是什么

  经常饮食不当,睡眠不足,内心的压力得不到释放,会使身体出现异常,部分人有心脾两虚的现象,心脾功能不能正常运行,导致患者心脏跳动的速度过快,有呼吸急促的症状,对身体的危害较大。

  患有心脾两虚的人睡眠的质量下降,有失眠多梦的症状,记忆力减退,容易引发健忘症。患者进食量减少,食欲减退,长期会导致营养不良,身形比较消瘦。心脾两虚还会导致肠胃功能异常,腹部有胀痛的感觉,排便时大便不成形,排便的次数减少。患者四肢无力,精神状态较差,稍微活动身体就会产生疲劳感。

  女性患有心脾两虚时,会出现月经紊乱的现象,经血量较少,经血的颜色较淡,有淋漓不尽的现象,非经期时身体有出血的症状。部分患者经常头晕,舌苔的颜色变淡,脉搏细弱,有纳差的现象,身体贫血,心律失常,容易引发心肌炎。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暴躁生气,有气血不足的现象。

  患者会忧思过度,脾胃损伤严重,心脾两虚会使体内的使其家中,少数患者皮肤表面长有湿疹。心脾两虚的患者会出现多种症状,要尽快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不要自己乱用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增加治疗难度。

心脾两虚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一般来说,“心脾两虚艾灸哪里效果最好”的说法不准确,其效果通常存在差异,患者可以艾灸足三里、脾俞穴、胃俞等穴位来缓解不适。具体分析如下:

1.足三里: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外侧四横指的位置,主要是用于缓解胃肠不适、下肢痿痹等病症。艾灸足三里能够调理气血,有效缓解心脾两虚。

2.脾俞穴: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处于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腹泻、呕吐、痢疾等病症。心脾两虚的患者艾灸脾俞穴有改善气血的好处,还可以补肾益精、增强记忆力。

3.胃俞:胃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之一,位于脊柱区,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可以有效缓解胃病、多食善饥、身体消瘦等病症引起的不适。患者艾灸胃俞这个穴位,可以缓解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腹胀等症状。


心脾两虚有哪些症状

  心脾两虚的症状有失眠、多梦、易惊醒、胸闷、心慌、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不欲饮食、恶心、纳差、大便溏泻、大便次数增多,舌质淡、苔白、脉弱等。

  如果患者有以上心脾两虚的症状,此时的治疗是以补心健脾为主。在治疗期间,患者饮食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不要吃辛辣刺激及肥甘厚腻的食品。

心脾两虚的症状

心脾两虚,是指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共存的证候。本证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也可见于现代医学诊断的贫血、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那么,心脾两虚的症状有哪些呢?接下来为大家解答一下。

心脾两虚的症状

心脾两虚是心脏和脾脏异常的一种状况,包括脾虚缺乏能量、大便稀疏、肤色淡黄、大便带血、子宫出血和粘连;还可能显示失眠和气虚健忘,患者可以结合这些情况来确诊心脾两虚。女性患者会出现大量的月经或皮下出血、月经崩溃,甚至月经出血等;而男性患者也会出现一些相关症状,比如早泄、性功能障碍等。在诊断期间最好能到正规的中医院去做检查,这样不光有利于判断疾病,也有利于治疗病情。

知识拓展:如何调理心脾两虚

1、饮食调理

心脾两虚患者若不太严重的话,通过平时的饮食就可以来调整体质,这种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心脾两虚的患者通常会有气血不足的情况,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可以食用一些红枣或红糖水等,另外还要加强营养的摄入,多吃一些有温补效果的食物,比如说乌鸡汤,通过这种方法调理之后大概两个月左右就可以调理好。

2、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的方法对心脾两虚病症是有很好的效果的,医生一般会给予患者一些补气补血的中药,具体的药方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去开具。所以建议患者尽快去中医院进行相关的诊治,这样才可以让医生开具更有针对性的中药方。一般服用三个月左右的中药病症就会得到很大的好转,具体用药的时长还需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来确定。

以上就是关于心脾两虚的症状的介绍。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推荐阅读:

  1. 心脾两虚的症状是什么
  2. 心脾两虚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3. 心脾两虚有哪些症状
  4. 心脾两虚的症状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kepu/zyk/764552.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