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科普 > 妇产科

胎动强烈怎样区别缺氧

网友投稿 妇产科 2023-01-31

有一部分人会突然感觉到孩子胎动动的比较剧烈,这个剧烈的胎动也可能是缺氧的部分的表现。比如说孩子突然出现一个剧烈的胎动,胎动频繁之后胎动减少,甚至感觉不到胎动了,这种就应该是个缺氧的信号了。但是在胎动比较强烈的时候,他是因为孩子兴奋了胎动,还是因为缺氧引起胎动,这个从感觉上咱们是区分不出来的。所以说,可以观察一下孩子胎动强烈是突然出现,还是说跟他每次的规律是一样的。有的孩子在吃完饭之后因为血糖突然增高,他就突然表现的兴奋,胎动就多强烈一些。有些小孩是在妈妈比较安静的时候,就感觉到胎动强烈一些。如果说,他跟以前的胎动的规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问题。如果说突然胎动,跟以前的规律不太一样了,或者原本安静的,这个时候该安静的突然出现胎动的异常,这种最好还是到医院去看一下。

怎样区别胎动强烈和宫内缺氧

胎动是指胚胎在妈妈的子宫里边的躯体运动。一般来讲,在怀孕十八周开始出现胎动,二十周左右妈妈就能够感觉到,胎动在正常情况下大概是每分钟每小时三到六次,如果在妊娠晚期,也就是三十二周以后,胎动时间胎动的次数两个小时小于六次,常常提示胎动减弱。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边,他如果出现缺氧的时候,最初的表现是胎动活跃,可能在每小时胎动的次数能到十几次,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胎动减少甚至消失。我们判断胎儿宫内缺氧主要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胎儿宫内缺氧常常是因为一些突发的因素导致,如突然的胎盘早剥,或者是脐带的扭转,或者是等等一些突发的情况导致的。胎动刚一开始有可能会活跃,但是随之就是一个胎动的减少,甚至会消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判断胎动活跃与胎儿宫内缺氧就要有一个时间的概念。胎动活跃有可能是胚胎在妈妈肚子里面的一过性的运动,但是有可能是因为缺氧导致的前期的表现。宫内缺氧最主要的还是胎动的减少,甚至是消失。对于妈妈来讲,在这个时候就要高度的重视,要赶快到医院来由医生判断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胎动出现了异常,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胎动强烈怎样区别缺氧

胎动,是指胎儿在子宫腔里的活动冲击到子宫壁的动作。如伸手、踢腿、冲击子宫壁等表现。胎动的次数多少、快慢强弱等表示胎儿的安危。虽然有多种计数胎动的方案应用于临床,但尚未确定理想的胎动计数和胎动间隔。那么,胎动强烈怎样区别缺氧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胎动强烈怎样区别缺氧

如果是胎儿缺氧,一般在缺氧早期表现为胎动频繁,继而会出现胎动减弱,胎动的次数减少甚至消失。单纯的胎动频繁,不属于胎动异常;同时要注意监测胎动计数,胎动计数两小时之内≥10次是正常的,如果两小时胎动<10次或者是和平时相比,比平时减少50%,提示胎儿缺氧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胎儿存在缺氧,胎儿可在宫内排出胎粪,如果羊水破膜会看到羊水污染、羊水不清,这种情况提示胎儿缺氧的可能性比较大。

知识拓展:胎动频繁是什么原因

1、受外界刺激

胎动频繁是受外界刺激导致。如当孕妈刚吃完饭后,体内血糖含量增加,这时宝宝特别有力气,动的要频繁些。还有在洗澡时,孕妈血液循环比较畅通,且身心比较放松,这种愉快的情绪会传达给宝宝,因此出现胎动频繁的情况。此外,在孕妈外出逛街、听音乐等情况下,都会出现胎动的现象。

2、受外伤撞击

胎动频繁是受外伤撞击导致。当孕妈抚摸胎儿时,胎宝宝动的要多的话,通常是给孕妈回应。而孕妈受到外伤时,如磕碰到后,胎儿会感觉到害怕。因此,胎动就会很明显。此外,胎位不正也会引起胎动频繁。一般这种情况会发生在临近预产期。胎儿如果之前胎位不正,临近预产期的时候,骨盆及盆腔受到挤压,会使胎儿不得不下降。因此,也会引起胎动频繁。

3、宫内缺氧

胎动频繁可能是宫内缺氧导致。宫内缺氧多数是由于脐带绕颈、胎盘早剥、宫缩过于强烈等情况引起。当胎儿缺氧后,会变得躁动不安,孕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胎儿长时间缺氧则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这时孕妇需注意,避免一个姿势时间过久。

以上就是有关胎动强烈怎样区别缺氧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胎动强烈和缺氧如何区别

正常情况下,胎动次数是每个小时4到6次,如果超过6次或者是低于4次,说明是胎儿有宫内缺血缺氧的表现。胎儿的胎心率应该是在每分钟110次到180次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那也说明是胎儿有宫内缺血缺氧的表现。如果出现有胎儿宫内缺血缺氧,应该及时的做b超检查,如果有脐带过短或者是脐带绕颈,都会容易引起这种现象。在这期间应该及时的吸氧,改善症状,避免导致胎儿宫内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避免在胎儿生出以后,会容易导致肢体障碍,或者是出现有神经功能紊乱的现象,导致发育迟钝。

推荐阅读:

  1. 怎样区别胎动强烈和宫内缺氧
  2. 胎动强烈怎样区别缺氧
  3. 胎动强烈和缺氧如何区别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kepu/fck/789856.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