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季养生

初秋注意预防六疾病 防热伤风心脑血管病

网友投稿 四季养生 2014-08-26

入秋后天气逐渐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骚扰”市民。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此时应注意,夜里不要受凉,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以防疾病“秋后算账”,以下这些秋季常见病大家可要多加预防。

1、防缺钾性软瘫

气候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大量的钾离子随汗液排泄而丢失。同时,人体在炎热的环境中,新陈代谢加快,血浆中的钾容易转入到细胞内,从而发生低血钾症。

此症最突出的表现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以下肢最为明显,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退。

病情严重时,还会伴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腹胀、恶心等,甚至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以及严重心律失常。

2、防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7、8、9月是乙脑流行季节,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在叮人时,就把病毒种到了人体内,病毒进入人体,使脑组织发炎。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急,开始时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是感冒,但是没有流鼻涕、咳嗽的感冒症状,况且发热越来越高,很难退烧,精神差,爱睡觉等,应该提高警惕性。

3、防心脑血管病

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一方面人体汗液大量蒸发,散热降暑,其代谢是通过皮下血液循环比平时高出数倍的血流量来完成的。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下,可因情绪不稳定造成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体液丢失使血液粘度增高;血管为散热而扩张,诱发出血。

另一方面,人体有限的血液在短期内纷纷涌向皮肤,势必造成大脑血流骤然减少,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来说,也易诱发心脑梗死性卒中。

4、防热伤风

立秋之后,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容易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发烧,俗称热伤风。

热伤风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热不退。

5、防中暑

当人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烈日暴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或活动,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体内积蓄的热量不能向外散发,以致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如过多出汗,身体失去大量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中暑。

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畅,亦可发生中暑。年老、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常为中暑的高危因素。

6、防冰箱肠炎

由于气候炎热,许多人喜欢吃冰箱中的食物。吃时似乎冰凉透心,浑身舒坦,令人惬意。但好景不长,往往几小时后即出现耶尔氏菌中毒症状,俗称“电冰箱肠炎”。

临床上的表现为:腹部隐痛,畏寒、发热、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厌油、纳差和轻中度腹泻,严重者可致中毒性肠麻痹。

脑血管病首选什么检查

脑血管病首先选择的检查项目应该为颅脑CT。脑血管病可选的检查有颅脑CT检查、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头颈部CTA、脑血管造影检查。

在临床上,脑血管病患者与脑部其他疾病患者往往难以区分,由于颅脑CT检查速度快,对下一步诊疗极为重要,因此,首先检查方式可以选择颅脑CT。对于脑血管有无狭窄及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畸形,诊断正确率最高的当属脑血管造影。颈脑动脉CTA有助于评估血管情况。颅脑核磁共振有助于区分有无急性脑梗死。

高血压属于心脑血管病吗

高血压属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

血压的形成是心脏泵出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长期过高的血压,可引起心功能衰竭、全身血管的损伤。如损伤营养心脏的血管,可产生冠心病心肌梗死;损伤脑血管,可产生脑梗塞、脑出血;损伤大动脉,可产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因此,控制好血压可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首先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以及饮食控制,保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戒烟限酒;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的紧张疲劳,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控制体重。若生活饮食干预后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则要及时应用降压药,常用药物有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如呋塞米、螺内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平时也应该注意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降压药。

脑血管病有什么后遗症

  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病后遗症有偏瘫、偏身麻木、语言障碍、不理解别人、记忆减退以及一些颅神经的表现等。但这些后遗症表现都不特定,主要由脑梗死部位来决定。

  一般来说,4/5人群得了脑血管病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后遗症就是不能恢复的一些表现,但具体表现不固定,主要是看在脑子里边哪个部位、哪根血管堵塞了,影响到哪部分脑细胞功能。如果是在梗死灶的中心区域,可能就变成后遗症,并且不可恢复。

脑血管病患者如何进行饮食调理

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原则如下:

(1)限制总热量,控制体重在标准或接近标准体重范围。

(2)多吃富含鲜食纤维的食物(粗粮、蔬菜、水果等),尽量少吃蔗糖、蜂蜜、水果糖、糕点等。

(3)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三餐的热量分配最好为:早餐25%~30%,午餐35%~40%,晚餐25%~30%,两餐之间可以加餐。

(4)每日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2%~15%,并包含一定量的优质蛋白(乳类、蛋类、瘦肉、鸡、鱼、大豆等)。

(5)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量(胆固醇每日限制在300毫克以下),尽量少吃或不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以及动物内脏。

(6)应适当补充维生素C、烟酸(尼克酸、维生素PP)、维生素B6及维生素E;还应注意钾、镁和微量元素铬、锡、锰、碘等的摄入。

(7)盐摄入量每日控制在4克左右。

推荐阅读:

  1. 脑血管病首选什么检查
  2. 高血压属于心脑血管病吗
  3. 脑血管病有什么后遗症
  4. 脑血管病患者如何进行饮食调理
  5. 急性脑血管病的症状有哪些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siji/14275.html
本文标签: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