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三种中医常用退热法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3-06-28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如果我把一个高热的病人比作一壶正在烧开的水,“退热”就是要使这壶水冷却下来,你想有几种方法?

我想至少有3种:首先,要把炉火关掉,以减少产热,这叫“釜底抽薪”;其次,应把壶盖打开,或将开水搅拌,以增加散热,所谓“扬汤止沸”;再次,可往开水中兑入冷水,甚至冰块,所谓“热者寒之”。其实,这三种方法在中医的退热治疗中都十分常用。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种退热方法的应用。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法皆宜于实热证,不宜于虚热证;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如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则退热效果会更好。另外,病人高热大汗时,中医并不主张用冰袋等冷敷法,以免影响出汗,反不利于退热。

如何预防宝宝发烧? 日常这样做孩子更健康

首先,父母要时刻观察宝宝,一向文静的宝宝突然哭闹起来,或者一向淘气的宝宝突然不声不响、无精打采的,可能就是宝宝哪里不舒服了。

其次,要观察宝宝是否有流鼻涕、打喷嚏症状,要常触摸宝宝的小手,是否太凉或太热,防止穿得太少或太多而生病。

还有,家里要备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还要有一些常备药,可以自己对宝宝做简单的诊断,必要时先喂些药简单缓解病情!

当然,宝宝的饮食很重要,母乳喂养时,母亲的饮食也会影响到宝宝。当发现宝宝食欲不振时,不要再强迫宝宝吃太多东西,以免由于积食引起发烧。有些胃口太好的宝宝,吃食物不加节制,这时父母要做好监督制止!

有的宝宝爱玩一些毛绒玩具,或家里有宠物的,很容易感染病毒,父母要常给孩子洗手洗脸。有条件的,还要常洗澡,因为宝宝的抵抗力还很弱,很容易因病毒感染而发烧的!

做父母的,可以学一些按摩方法,对一些小病的预防和治疗很有用的哦!发烧也可以被扼杀在萌芽中的!

注意事项

在流感多发时间,尽量使宝宝远离人口密集的区域,远离得病的人!

推荐阅读:

  1. 如何预防宝宝发烧? 日常这样做孩子更健康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1106.html
本文标签: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