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中医针灸有禁忌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6-05-05

针灸祛斑的小偏方

肝瘀气滞:必须取任脉经穴

取行间、气海、太冲、三阴交,两组穴疏通气血荣面祛斑。胸胁胀满加章门,腰膝酸软加肾俞。

肾虚火旺(肝肾阴虚):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命门

益精血,补肝肾。以上各穴补养肝肾调理气血,养阴退斑。

脾虚湿阻: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

随症取穴腹胀。下脘、气海;便溏:天枢。除此以外还在皮损部位针刺或围刺主要是疏通局部气血。还可随证加服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等。1疗程10次数每次20-30分钟开始隔天一次。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养生是有所禁忌的。

中医针灸的常规禁忌

处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皮肤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孕妇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婴幼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肾虚怎么办?中医针灸3个穴位有奇效

针灸这三个穴位治疗肾虚

素体阳虚或年高久病致肾阳不足,封藏失职,膀胱失 约,摄纳无权;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虚衰不能充养肾阳致脾肾两虚,下元温摄不固,均会导致夜尿增多。笔者采用灸法治疗,收效满意。

治疗的原则是:脾肾双补、温阳固涩,通过关元、气海、神阙这几个穴位。在针灸的时候,让对方用舒服的姿势仰面躺好。术者右手如持笔写字状,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局部温热、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施温和灸,顺序是关元、气海、 神阙,由下向上,依次每穴15分钟。每天一次,一个疗程有15次。结束后,为了预防着凉,一定要记得用手掌心按住10来分钟。

关元、气海、神阙均是人体要穴。关元位于脐下3寸处,系三阴与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现代研究证实,按揉或震颤刺激关元穴后,可通过调节内分泌达到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气海位于脐下1.5寸,属任脉。凡虚脱、形体羸瘦、疲惫乏力等气虚病证均可治疗。神阙位于脐窝正中,又名脐中,属任脉。经常艾灸这3个穴位,不但可有效地防治中老年夜尿频多,对腹痛肠鸣、水肿、泄痢脱肛、中风脱证等,亦有独特疗效;同时可使人精神 饱满、体力充沛、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

中医针灸的基本介绍

所谓的中医针灸,就是利用利用针法,将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针灸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汉族特有的一种治病疗法。可以说是基于我们的汉族医学上产生的宝贵遗产。

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中医针灸的作用涉及到中医针灸调节内分泌、爱民中医针灸减肥等具体领域。

针灸分两部分

一是针具,一是灸法。在新石器时代,受伤的人偶然被一些坚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碰到身体某个部位,会出现身体疼痛减轻的现象。于是,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锋利的石块来刺激这些身体部位,这就是最早的针具——砭石。灸法是伴随着火的使用而形成的。我们的祖先在用火中,发现躯体的某些病痛,受到火的熏烤或灼烧后有所缓解,在得到这样的启示后逐渐发明了灸法。

治病原理

只要把阴阳调和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阴和阳的两方面就会处于相对平衡一种状态,人体就会感觉到比较舒服。中医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在于调和阴阳,调和的原理就是过经络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

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足阳明胃经穴内庭,针刺泻法,以清泻胃热。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阴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针用泻法,并灸,以温散寒邪。

现代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也已经充分证明,针灸对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为明显。一般说对于亢进的、兴奋的,痉挛状态的组织器官有抑制作用,而对于虚弱的、抑制的、弛缓的组织器官有兴奋作用。

这种调节可以说是良性的,而且是双向性的。这也就是中医针灸可以治病的基本原因之一。其实中医认为,组织器官的病理失调是可以喝阴阳理论联系起来的,所以说针灸治病就是调节阴阳的失调。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时七大禁忌要牢记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的治疗虽然比较的安全,但是做针灸时要是要注意的,那么中医针灸禁忌有哪些?针灸时7大注意事项,下面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减肥的穴位有哪些

很多人都为自己的体重发愁,减肥药、减肥茶、运动等等,各种控制体重的方法很多人都尝试过,往往是吃了很多苦却没有效果。其实减肥的方法有很多,针灸减肥算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减重的关键是膳食加运动,吃动两平衡,以及进行专业的中医针灸指导非常关键。

一、耳针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三、芒针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

四、艾灸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专家表示,以上各方法以耳针应用最为普遍,而且耳穴埋针效果贴敷更好,只是如果针具消毒不严,容易造成感染,另2种体针效果大致与耳针相似,芒针的操作则比较困难,主要适用身体较强壮的肥胖者,减重效果也其它方法高。至于隔姜扎针的艾灸法,不易操作疗效也比较差。

中医针灸可美容祛斑

黄褐斑常常发生于已婚女性,尤其是在女性分娩前后,其集中出现在颈部、口周围以及鼻部。中医指出,黄褐斑为“面尘”,其病机系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郁气结,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针灸美容可帮助女性来解决黄褐斑的烦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

针灸治疗黄褐斑:

1、肝瘀气滞:必须取任脉经穴。

取行间、气海、太冲、三阴交,两组穴疏通气血荣面祛斑。胸胁胀满加章门,腰膝酸软加肾俞。

2、肾虚火旺(肝肾阴虚)

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命门。(益精血,补肝肾)以上各穴补养肝肾调理气血,养阴退斑。

3、脾虚湿阻:

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随症取穴腹胀:下脘、气海;便溏:天枢。

除此以外还在皮损部位针刺或围刺主要是疏通局部气血。还可随证加服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等。1疗程10次数每次20-30分钟开始隔天一次。

中医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颜面有斑块,腰膝酸软,急躁易怒,胸胁胀满、舌质暗或有紫斑块,苔薄细,脉沉细。

2、肾虚火旺:颜面有斑,有时有些黑褐色斑块,有的也伴有腰膝酸软,倦怠无力,质红少苔脉沉细有时数。

3、脾虚湿阻:面斑呈黄褐色,纳呆脘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有时弦。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以下病机有关:

1、情志不随,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血不畅,颜面失养;

3、年老精亏,肾阴亏损,导致虚火上炎,肌肤失养,肾之本色泛于颜面;

4、腠理受风以致气血不和、不能濡养颜面。

临床表现:淡褐色或是褐色斑块,形状不规则常对称分布在唇周、额头、颧、颊、鼻、眼角、太阳穴等处,有的呈蝴蝶形,无自觉症状,初期有的患者有些发红而且淡淡的斑不会被发现一经发现已经长了很长时间,春、夏季加深、秋,冬季变浅。

治疗黄褐斑的自我调护:

1、注意饮食调理多吃含维C多的食品;

2、作息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3、要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恼怒;

4、避免日光晒。

5、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6、避免过度精神紧张。

7、忌滥用化妆品。

推荐阅读:

  1. 肾虚怎么办?中医针灸3个穴位有奇效
  2.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时七大禁忌要牢记
  3.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减肥的穴位有哪些
  4. 中医针灸可美容祛斑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12293.html
本文标签:中医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