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关于人体十二经络24小时运行时间表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6-11-08

丑时01:00-03:00 足厥阴肝经运行。肝经在运行此时不宜熬夜,易长斑。

寅时03:00-05:00手太阴肺经运行。肺经在运行,易咳嗽的时间。

卯时05:00-07:00手阳明大肠经运行。大肠经在运行通俗讲是去WC排毒的时间。

辰时7:00-9:00足阳明胃经运行。胃经在运行吃早餐的时间。

已时9:00-11:00足太阳脾经运行。脾经在运行是学习最好的时间。

午时11:00-13:00手少阴心经运行。心经在运行吃中餐的时间。

未时13:00-15:00手太阳小肠经运行。小肠经在运行吸收养分的时间。

申时15:00-17:00足太阳膀胱经运行。去WC排毒的时间。

酉时17:00-19:00足少阴肾经运行。肾经在运行吃晚餐的时间。

戊时19:00-21:00手厥阴心包经运行。心包经在运行此时有的人会比较兴奋或紧张。

亥时21:00-23:00手少阳三焦经运行。美容觉的时间。

子时23:00-01:00足少阳胆经在运行。分泌胆汁助消化的时间,此时不宜吃夜宵会导致发胖,增加发胖。

血瘀体质人群如何做经络养生 坚持按摩这些经络可改善血瘀体质

经络是体内气恋运行的通道。穴位是血气聚集的地方。针刺和按摩穴位可以活血通络。活血化瘀的穴位有隔俞、血海、合谷,有针刺或自行按摩的淤血场所多有刺痛,可以找到痛点局部按摩、热敷、放血、拔罐、针刺,痛点不明确的场所可以在周围按摩。

脸上的斑点和色素堆积者除了取活化瘀的穴位之外,还可以在斑点的浅刺中流血或闪烁的黑眼圈的人在眼眶周围按摩或热敷的女性腹痛无法忍受,疼痛有定位,除了针刺、活血化瘀的穴位之外,还可以选择地板机、子宫、阴穴。

顽固偏头痛、刺痛难忍、缠绵顽固者除针刺、按摩活血化瘀穴位以外,还可选局部痛点以及印堂、头维、太阳等穴,长期坚持亦可改善血瘀体质。

中医养生常识 经络养生保健功疏通经络祛病延年

现代人往往工作比较忙碌,在饮食、作息方面都不规律,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因此很有必要通过锻炼来强身健体。经络养生的保健功就可以帮助我们疏通经络、强筋健骨、除劳去烦、祛病延年,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做法吧。

平衡气血

两脚分开直立,两臂左右平伸,肘部自然弯曲,掌心向上,身体保持平直,腰向左弯,左臂下降,右臂上伸,到适当程度后复原,再向右弯,动作同前,反复数次。

功效:降低血压,镇心安神。

心平气和

两脚分开直立,随吸气两臂缓慢从身体两侧向前上、正中移动,直到手掌与喉平行,再随呼气掌心向下沿胸前徐徐下降,并以意领气下沉,两腿屈膝下蹲,直到两手齐脐部,反复数次。

功效:顺畅呼吸。

舒筋活络

自然站立,两只手臂慢慢向前平举,保持与肩膀同高,手心向内跟随着两臂回撤,手背从两腋、腰、尾骶关节方向向下按摩,并以意引导到涌泉,两腿下蹲,动作重复几次即可。

功效:可放松全身,舒筋活络。

太极开合

自然站立状态,两只手臂向胸前伸展如抱球状。跟随者呼吸两手臂慢慢向外舒展,吸气时复原,两腿保持微蹲姿势,动作重复数次。

功效:宽胸理气。

巡回搓棍

两腿分开微蹲,两手臂前伸,肘部稍弯,掌心相对距1尺左右。两手前后来回搓动,身体也随之转动,重复数次。

功效:强健腰部。

定步云手

两腿分开直立,膝盖略屈。身体左转45度,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心相对呈抱球状。随身体由左向右转动,右手交叉上升,左手下降,转呈向右45度,右手达喉水平前方1尺左右,左手自然下垂。再作反向运动,重复数次。

功效:宽胸理气,健腰强腿。

旋转健腰

两腿分开站立,两臂微屈置于小腹前,腰部以上身体随两臂向左侧身后转动,重复数次。

功效:强健腰腹部。

伸臂舒胸

两腿分开站立,两手前举到平肩,屈肘内收到胸前竖掌,掌心向前。两臂缓慢推出,同时屈膝下蹲。然后两手呈握空心拳状收回腰部两侧,两腿复原,重复数次。

功效:增强腿力。

进腿虎步

两腿分开直立,两手反叉腰,提左脚呈虚步,再向前轻轻踢出,足尖先向内再向外各转3圈后向前踏平,再练右脚,重复三次以同样方式退后3步,还原。

功效:保健下肢关节。

击腹交替

双腿分开直立,两手空握拳,一前一后交替轻叩小腹与腰背部,同时两腿交替活动。

功效:增强肌力,预防关节早衰。

中医学认为,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通过这些经络,气血通达全身。人体肾、肝、心、脾、脑等组织器官因此与头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体质的人需要调养的脏器、经络不尽相同,但只要找准部位,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多梳梳头,即可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脾胃不好的人,应多梳前发际线。因为胃经经过此部位,在发际线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来回多次梳理,可以有效缓解胃肠不适。

体质差、易感冒、容易失眠的人,要着重梳头部正中的督脉和膀胱经区域,即从前额正中央沿头部中线梳到头后枕部,可以前后往复地梳。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膀胱经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的一条阳经,多梳此部位可以通经络、调气血、振奋阳气,使外邪不易入内,内邪得以祛除。

有头晕、后头痛的人,可着重梳梳头后侧枕部区域,促进脑供血,缓解不适。

有肾虚、高血压、脱肛、头顶痛的人,可以着重梳头顶部(百会穴)区域。百会穴是全身阳经和督脉阳气交汇处,常梳此处可以疏通经络,提升阳气。

有偏头痛、肝胆不适,或气闷、胁肋部胀痛的人,可着重梳头部两侧。头部两侧是胆经、三焦经循行的部位,经常梳一梳能够疏通肝胆气滞,缓解疼痛。

每天早晚建议多梳梳头,节奏由慢到快,次数不宜超过100次,防止损害头皮。最好选用牛角梳或木梳等天然材质制作的梳子,因为塑料梳子容易产生静电,长期使用会使发质粗糙蓬松,不利于养生保健。

经络养生保健 落枕时快试试自我按摩

落枕时快试试自我按摩

第一、冷敷。

如果局部疼痛、僵硬严重,或者有肿胀或灼热感,就表示受伤部位充血发炎。所以,在24小时内,应该给予冷敷。可用毛巾或塑料袋包裹小冰块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天两次,严重者可每小时敷1次。

第二、热敷。

等到炎症疼痛减轻时,再考虑热敷,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可用热毛巾湿敷,或用热水袋干敷。有时间的话,可洗热水澡,尤其在颈部患处用热水反复冲洗,边洗边用手按摩颈部,效果更佳。

第三、自我按摩“落枕穴”。

中医针灸当中,有个“落枕穴”,在手背侧,第2、第3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后一点的地方。该穴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经验用穴,可以左右手交替自我按摩。要领:以大拇指揉按穴位,用力由轻到重,保持重按10—15分钟;在按摩穴位的过程中,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持松弛,然后将头轻轻缓慢地左右转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并将颈部逐渐伸直到正常位置。转动时以基本不出现疼痛的最大幅度为限。

预防落枕,还可制作一个高低软硬适宜的“中药”枕头。在制作枕头时,还可加入研细的中药,例如黄芪、当归、甘草等,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另外,平日要注意颈部保健,如久坐工作的人,要经常起身抬头活动颈部,防止颈肌慢性劳损。久处冷气空调环境者,更要注意颈部保暖,尤其需固定姿势工作者或伏案午睡的人。

此外,这些都是会导致人体落枕的原因,看看你中招了吗?

1.容易落枕的人应矫正睡姿,改为仰睡且枕头要平置于头部枕骨的下方,避免颈部直接吹风。

2.要选择适当高度、软硬适中的枕头。

3.平时要做颈肩部的柔软操,补充钙质,避免坐著或在行进中的车上睡觉。

4.居家或工作中感到颈部逐渐酸痛,切记不要马上用力揉按,否则会让肌腱更僵硬疼痛,最好先用热敷处理。

5.如果忽然觉得僵痛,就必须先冰敷处理,这表示肌腱有急性发炎的现象。

6.平时少吃冷饮、冰品,或油腻燥热及刺激性的食物。

7.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勿过度操劳。

经络养生六招摆脱失眠 搓手浴面按揉脑后

现在很多人欧式实木患者,失眠困扰着很多人,失眠有别于睡眠障碍,严重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工作行程。那么失眠怎么办呢?不用怕,下面中医教大家经络养生拯救睡眠,一起学习抹额、搓手洗脸,按摩耳廓,拍打足底三里穴……简单六招摆脱失眠烦恼,一起来看看。

失眠的主要症状表现是上床难以入睡,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醒;或多梦、噩梦,似睡非睡;或通宵难眠。这样的睡眠状况,如果发生的时间不长,且白天其他不适症状不明显,也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功能,可称失眠,但不能认为就是失眠症。

对号入座治失眠----因为一点睡意都没有,造成睡眠时间大大缩短。在床上躺30分钟以上还不能入睡可称为“睡眠障碍”,实际上很多人经过2-3小时也不能入睡。

【1】抹额

抹额两手指曲成弓状,第二指节的内侧紧贴着印堂,从眉间开始向前额两侧抹压,约做40次左右。

【2】搓手浴面

搓手浴面先将两手搓热,如手掌过于粗糙可涂抹适量护肤霜。随后掌心紧贴前额,用力向下摩擦直到下颌,连续做10次左右。

【3】按揉脑后

按揉脑后以两手拇指罗纹面,紧按风池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约30次左右,有酸胀感为宜。

【4】按摩耳廓

按摩耳廓人体躯干和内脏在耳廓均有一定反应部位,按摩耳廓有助于调节全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健康。

【5】拍打足三里穴

拍打足三里穴该穴位在膝盖骨外侧10厘米处,轻轻拍打至有酸麻胀感即可。

【6】泡足踏石

泡足踏石取一些小鹅卵石铺在水盆底,倒入温水,泡足踏石20分钟。

推荐阅读:

  1. 血瘀体质人群如何做经络养生 坚持按摩这些经络可改善血瘀体质
  2. 中医养生常识 经络养生保健功疏通经络祛病延年
  3. 经络养生保健 落枕时快试试自我按摩
  4. 经络养生六招摆脱失眠 搓手浴面按揉脑后
  5. 春季经络养生排毒术 敲打胃经让脸色白里透红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15368.html
本文标签: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