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按摩八步骤润滑肌肤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4-07-14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人也是渐渐的变老,从而皮肤变得皱褶。该如何抗衰老呢?按摩可以增加皮肤与肌肉的弹性,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皮肤光泽,使皱纹平展,非常简单。下面跟小编一起来学学8步按摩来光滑肌肤,“岁月不留痕”需要每一天的坚持。按摩时一般使用无名指,只有在施行重点刺激时,才可以运用中指。

1、力压明净额

额头是最易出现皱纹的部位。

按摩时先由下往上,然后由内侧向外侧,最后手指由发际滑至太阳穴,用力按压太阳穴的美容点。按压此点时一般会感到轻微的疼痛,可据此寻找它。

2、轻抚盈盈目

眼睛周围的皮肤最容易出现皱纹和水肿,而且此处的皮肤一旦松弛,就很难恢复原来的状态。

眼睛周围小皱纹的预防:用中指的指肚沿下眼睑的内侧向外侧,稍微用力进行滑动按摩,返回时在肌肤上轻轻地滑动,这样反复做3次。上眼睑亦是同样要领。

眼角周围小皱纹的预防:从外眼角向太阳穴方向,左右同时按压10回,按压时向斜上方提一提。

3、逆揉尖尖鼻

鼻子与两眼之间是最容易产生横皱纹的部位。为了伸展鼻梁,按摩时要由下往上进行,最后以手指夹住鼻子两侧,做压迫动作。还有,一定要下决心改掉皱鼻子的坏习惯哦!

4、圈划桃花颊

将手指由下往上如画圆般移动。首先按摩下颌到耳下的部分,然后由嘴角到耳中央,接下来是鼻的周围到太阳穴,然后再依次按摩脸颊的下方,即眼睛正下方3厘米处、鼻子两侧1厘米处及下颌部分。

5、笑翘樱桃唇

由于经常咀嚼、说话、大笑,所以嘴角也是容易干燥、产生皱纹的部位,必须时时注意预防嘴角下垂。

按摩时做上抬嘴角的动作,以中指按压人中部位,其他手指垂下来按压嘴角两侧及下颌外侧。

6、柔按清秀颌

脸型同样是年龄的外在表现,要紧缩下颌,预防双下巴的出现。

下颌处的按摩方法是:以手掌反复做揉搓上抬的动作,最后用中指轻轻按压耳朵下方后停止。此处有下颌神经,千万不可施力过重。

7、轻搓天鹅颈

颈部往往是自己不易觉察到、而别人却能一目了然的部位。颈部的皮肤很薄,活动次数又多,且经常受到衣服的摩擦,所以很易产生皱纹或泛黑等老化现象,所以平日应多加保养。常在颈部擦上化妆水及乳液,同时顺着肌纹按摩。 颈部的按摩用全部手指,由下往上揉搓。注意,颈部两侧有颈动脉,按压时力量要轻。这样不仅可以预防皱纹的产生,还可改善头部及肩部的血液循环呢!

8、干洗玉狐面

用两手掌向颌部用力干洗脸20次,每天最少做2遍。这个办法能有效地预防皱纹的过早出现,对已经形成的皱纹,也能让它变浅、变小。伊能静、张曼玉都是有名的狐面美人,如果你按照这个办法坚持下去,也能拥有一张光洁妩媚的狐狸脸。

按摩法其实一点也不神奇,只要你坚持!

健脾胃按摩这些穴位

天气逐渐炎热,人们出门在外,或贪食冷饮,或饮食不洁,常导致腹泻,出现肠胃疾病,所以在夏季要特别注意健脾养胃。那么该如何健脾养胃呢?根据中医理论,常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增强脾胃功能。

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命门(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助人为乐足三里

从中医经络学来看,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合穴即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治脏腑疾患,尤其擅长治疗腹部疾患。足三里穴可谓是一个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四总穴歌》中有这样一句口诀说得好:“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问题都可取它来治。

不仅如此,足三里穴还是一个长寿大穴。若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还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现代人平时应酬特别多,饮食无规律,夜生活过于丰富,再加上平时工作压力大,因此胃肠方面最容易出问题,如胃痛、胃胀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刺激足三里穴。

如何取穴呢?站立,把同侧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向下,食指按在胫骨上,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即是此穴。按摩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穴里处按压,每次5~10分钟,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着,难免感觉体乏肢酸,可在休息时敲打足三里穴,再辅以按摩涌泉穴。每次5~10分钟,即感疲劳顿消,步履轻盈。

总的来说,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从足三里穴调治。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头晕、产后乳汁不足等,也可以通过每天按揉此穴来缓解。

腹泻克星有天枢

天热出门在外,或贪食冷饮,或饮食不洁,常导致腹泻。有些人一腹泻就吃止泻药,殊不知,很多肠道传染病发病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此时若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会隐藏真正的病因,延误治疗。这时针灸穴位便体现了优势。腹泻病位虽在肠,但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的,一旦其中一个出现问题,都会牵连肠腑,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而发生腹泻。

若是因不洁饮食或感受寒冷发生腹泻,可以通过简单的穴位疗法来缓解。其中,天枢穴就是一个代表。天枢穴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吸收到肠胃里面的营养物质,就在这里开始分清与泌浊,营养精微被吸收了,糟粕之物则排出,可以说它是一个中转站。

天枢穴在肚脐旁2寸处,为胃经要穴,也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能治疗很多疾病,如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月经不调等。

一般来说,便秘用摩法,即用手掌摩此穴周围,顺时针揉,以助肠蠕动;还可用两拇指点按天枢穴,尤以左侧天枢穴为要,从而促进排便。而腹泻属于寒性,可用灸法。灸时躺在床上,两天枢穴各灸20分钟,同时再灸神阙穴(即肚脐)数分钟。

除了天枢穴外,还可灸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穴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对缓解腹泻也很有功效。腹泻时,我们还可以用生姜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进行艾灸,可以治疗过敏性结肠炎。

按摩五穴位活血化瘀

从头走足,行于下肢外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衔接的,与内脏存在着密切关系,反映全身的血管、神经功能,故手、足都有全身各部反射区,足底又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因此,经常按摩四肢,可疏通十二经脉,活动四肢关节,促进周身血液循环,活血化瘀,防治全身关节炎及其各种疾病具有良好的作用。其具体自我按摩方法介绍如下。

三阴交

[位置]位于内踝高点上方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上;取穴位时,正坐或仰卧,沿内踝尖直下3寸,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功能]健脾化湿、疏肝益肾,对不孕、痤疮、脱发、脂溢性皮炎、黑变病有效。

[方法]直刺1~1.5寸。可灸。

血海

[位置]位于髌骨内上缘上方6~7毫米处;取穴时,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长,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即是穴位。

[功能]调和气血、散风祛湿,适用于湿疹、荨麻疹、蝴蝶斑、斑秃、面部色素沉着。

[方法]可直刺0.8~1.5寸,可灸。

合谷

[位置]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取穴时,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取穴。

[功能]疏风清热,能通络,润面泽颜,对头面五官疾患、痤疮、荨麻伴侣、风疹有效。

曲池

[位置]位于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时,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穴。

[功能]祛风解表、调和营卫、除疹止痒,可用于瘾疹、脂溢性皮炎、荨麻疹、痤疮。

[方法]直刺0.8~1.5寸,可灸。若治荨麻疹,配伍足三里、隔腧、血海效果更好。

足三里

[位置]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处开1横指;取穴时,正坐或仰卧屈膝、于犊鼻穴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

[功能]健脾和胃、调补气血、健体美容,对虚劳羸瘦、面部皱纹、面色萎黄、痤疮有较好的疗效。

[方法]直刺0.5~2寸,可灸。若配曲池可治荨麻疹。

人站立或坐着时,血液容易蓄积下肢,循环不畅,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乏力、肿痛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腿脚乏力会导致平衡能力减退。每天逆向按摩腿部可疏通整个腿脚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有效增强腿力和关节韧带柔韧性,使四肢协调能力增强,减少老人跌伤的几率。

逆向按摩

方法:

每天早上起床后,先适当做些保健操,活动一下四肢,再坐在凳子上,用双手握住右脚脚腕,然后同时往上揉搓,按摩20下后,再按摩左腿。也可用单手反向揉搓手臂,从手腕处向肩颈部缓慢揉搓20次。

注意事项:

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皱为宜;

按摩前先活动四肢,使机体做好准备;

有骨髓炎、严重心脏病、肝病、肾病及肺病的人都不适合逆向按摩。

面部也适合自下而上的逆向按摩,可以对抗地心引力,延缓衰老;背部逆向按摩则能宽胸理气,促进局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与消化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解析经络的按摩全图

现代人大多处于忙碌的状态,无暇享受生活,更不用说让他们每天去关心自己的身体了,只有身体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去吃药打针。而健康是人最大的本钱,拥有了健康才能去创造一切。所以就算再忙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如果说你没有时间,没有多余的金钱去照顾自己的身体,那么不妨学习一下这些不用花钱的养生方法,只要平常做几分钟就会让你更加健康。

头部穴位:

百会穴:位置在头顶,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风池穴: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面部穴位:

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睛明穴:眼头起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

攒竹穴:约眉头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转折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鱼腰穴:眉毛中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丝竹空穴:眉尾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向后方约一指宽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耳朵上的穴位:

耳穴中的脾、胃两穴:针对肠胃不适、控制食慾。

耳穴中的神门(位于耳上方三角窝处)、心区、内分泌及皮质下等穴:针对疲倦且睡眠品质不好。

耳穴中的髋点、膝点及颈椎点等处:针对腰痠背痛。

手上的穴位:

手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头晕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边:手心拇指(肺经)、中指(心包经)小指(心经)手背食指(大肠经)、无名指(三焦经)、小指(小肠经):抒压/解除疲劳。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劳宫穴: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位置大约在握拳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脑、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无名指第一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手指的肝穴:无名指第二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腿上的穴位:

足三里穴: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阴陵泉:膝盖下方,拇指与食指由膝盖往下,扣住胫骨两侧缝隙可压到一凹陷处,小腿胫骨内侧缘,往上推到尽头的地方: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三阴交穴:脚内踝最高点上方约四指幅:改善失眠。

阳陵泉穴:小腿外侧,膝下1寸之凹陷,腓骨小头附近:改善腿酸腿粗。

承山穴:踮起脚尖,足跟轻提,在小腿肌肉正中出现凹窝处:改善腿酸腿粗。

湧泉穴:位于脚底人字中心,往下约1/3处的凹陷处:改善失眠。

身体上的穴位:

水分穴:肚脐上2公分处,腹部中线上:修饰曲线,恢复窈窕。

关元穴:肚脐正下方4指宽处,腹部中线上:修饰曲线,恢复窈窕。

膻中穴:位于两侧乳头正中间与胸骨中线的交接点:情绪郁闷、心悸、焦躁等有缓解作用。

肩井穴:位于第七颈椎下与肩膀外高骨突起(即锁骨肩峰端)连线中点:消除肩膀酸痛,帮助入眠。

四按摩法缓解眼疲劳

现代社会,因为工作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办公室一族,随之而来的就是办公族常见疾病,如颈椎病、胃病等,而最为常见的就是眼疲劳了。眼疲劳是一种眼科常见病,主要是因为长时间面对电脑等导致的,它所引起的眼干、眼涩、眼酸胀,视物模糊甚至视力下降直接影响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那么怎么缓解眼疲劳呢?今天小编介绍以下四个按摩方法,可有效缓解眼部疲劳,你不妨试试吧!

1、按压穴位法缓解眼疲劳

闭上眼睛,把拇指放在太阳穴上。用食指第一和第二节关节间的指腹,平稳地触压眼窝上缘和眼窝下缘,方向是从鼻子往太阳穴进行。

2、按压眼球法缓解眼疲劳

闭着眼睛,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轻轻地按压眼球,也可以旋转轻揉。不可持续太久或用力揉压,20秒钟左右就停止。

3、按压眉间法缓解眼疲劳

拇指腹部贴在眉毛根部下方凹处,轻轻按压或转动。重复做3次。眼睛看远处,眼球朝右--上--左--下的方向转动,头部不可晃动。

4、按压额头法缓解眼疲劳

双手的各三个手指从额头中央,向左右太阳穴的方向转动搓揉,再用力按压太阳穴,可用指尖施力。如此眼底部会有舒服的感觉。重复做3~5次。

除此以外,用力眨眼,闭眼,也能消除眼睛疲劳,还有一些常见的 家庭日常治疗眼疲劳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消除眼睛疲劳,让眼睛充分休息,刺激容易老化的眼睛肌肉,恢复活力。上述各运动方法如能与用眼卫生、均衡膳食相结合,会更好。

推荐阅读:

  1. 健脾胃按摩这些穴位
  2. 按摩五穴位活血化瘀
  3. 解析经络的按摩全图
  4. 四按摩法缓解眼疲劳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5442.html
本文标签: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