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脚上十穴位保健功效 按内庭穴祛胃火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4-09-01

脚上穴位按摩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小腿上的穴位有66个,脚的穴位数目是33个,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从踝关节到膝关节,分布着六经的部分经穴、合穴、络穴和郄穴及六腑的下合穴。下面为您介绍脚上穴位按摩的方法。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人老脚先老”。脚位于人体位置的最低处,承载着全身的重量,步履轻快,精神充沛,是人体气足神旺的表现,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百倍的感觉。而当人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脚发沉无力。可见脚的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脚部保健则是养生延缓衰老的好方法。

十大脚上穴位按摩保健法

1、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2、内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与第三趾的分叉处,对手脚发冷,体虚多汗,脸部神经比如牙疼有显着缓解效果。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3、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4、大敦穴:清醒头脑

足厥阴肝经,此穴在大拇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关节的外侧趾背上。主治肋胀痛、胸满、呕吐、腹泻、疝气、尿闭、腰痛、妇女小腹痛等。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5、丰隆穴:祛湿化痰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6、隐白穴:健脾回阳

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状物压迫此穴,或是以拇指与食指捏住脚趾两侧,加以揉捏,间接刺激穴位。

7、涌泉穴:滋阴降火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8、窍阴穴:治疗偏头痛

足少阳胆经,此穴在四脚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距趾甲根脚一分处。主治往来寒热、口苦、肋痛、偏头痛、瘰疬(老鼠仓)、疟疾,股、膝、小腿外侧、四脚趾等处疼痛、运动性障碍等。

9、厉兑穴:通调肠胃

专家说,厉兑穴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点压该穴,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渐渐增大,以有疼痛感为好,2分钟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压另一只脚上的厉兑穴。

10、至阴穴:清热散风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必知十个急救的穴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一些急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孩子的朋友更要注意,这样面对突发状况可以迎刃而解。在中医穴位方面有很多穴位可以救人一命,下面中医专家为大家介绍10个常见的急救穴位,赶紧来看看吧。

头痛按太阳穴

头痛发作时,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1寸凹陷处),压至有胀痛感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胃痛时,用双手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坚持3~5分钟,胃痛便可明显减轻。

心绞痛按压至阳穴

心绞痛发作时常常伴有胸部压迫感、窒息感等。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一般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胆绞痛按摩阳陵泉穴

胆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这时可用大拇指持续按摩右小腿的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处)2分钟,即可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

肾绞痛按揉足三里

肾绞痛发作时,可用大拇指按揉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反复按摩3~5分钟,肾绞痛便可得到缓解。

休克按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具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情况时,可用大拇指尖按压其人中穴,往往能够起到急救的作用。

晕厥捏压合谷穴

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这时,家人可用大拇指捏压患者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2掌骨中点,拇指侧),持续2~3分钟,即可缓解。

降血压按劳宫穴

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等原因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这对患者生命有极大的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呕吐压内关穴

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穴 (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来止呕,应压至有酸胀感为宜,约1分钟即止呕吐。

缓解肝血虚按两穴位

肝脏是身体的重要器官,如果肝血不足那么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肝血不足就是中医常说的肝血虚证,肝和眼睛息息相关,视力减退、视觉疲劳、夜寐多梦、眩晕耳鸣、面白无华,女性月经少等症状都是肝血虚造成的。那么该如何调理肝血虚呢?中医介绍,按摩足三里和血海穴就能有效的缓解肝血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调理肝血虚的按摩疗法!

1、按摩血海穴:

血海穴,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按摩足血海穴时,取该穴时应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或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最好每天9-11点,在脾经经气最旺盛时,按揉该血海穴,每侧按揉3分钟,以酸胀为度。

2、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里,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足三里是人体两个长寿穴之一,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调节肝血虚每天坚持按摩足三里穴5分钟左右即可。

经常按摩三里穴和血海穴不但能调节肝血虚,同时也有养生保健之效,大家一定要多按按上述两大穴位。

春季防病常按七穴位 血海穴补血养肝

到了春季,天气变暖,此时也是肝脏运行最旺时期,肝气旺盛而生发,人的精神也跟着焕发,但是如果肝气生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容易损伤肝脏,导致寒性病变,因此春季养生要注意顺时,只有保护肝脏,人才不会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中医表示春季预防疾病不妨常按摩下面这七大养生穴位,一起来看看吧。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

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治疗肾虚按这些穴位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外界压力大、诱惑多,大喜大悲刺激着人们的心,心火较旺而肾水不足,于是出现‘心火亢盛而肾水虚亏’的状态则肾虚。那么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如何找准穴位来治疗肾虚。

肾虚的治疗方法

肾亏就是衰老,就像植物在干旱中慢慢枯焦,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最容易放松警惕。目前很多生活的方式是最伤肾的,所以,我建议人人都要掌握一些保健肾脏的小窍门,并经常坚持用一用,这其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取人体自身的大药了。 用按压穴位的方法进行保健肾脏,耳穴取肾点、膀胱点、心点、肝点、肺点、皮质下点、枕点,手穴取肾点、命门点、心点、肝点、肺点、头顶点、后头点,脚穴取相应点。

为什么要取这些穴呢?

肾和膀胱相表里,手、足、耳上的点是对肾脏系统作用最直接的,当然要取。金生水,肺为肾之母,水生木,肝是肾之子,母不强则子弱,子弱则母受损,所以,要健肾,还需照应好肾的母和肾的子,也就是肺与肝,所以肝和肺穴也是必须要按压的。肾和心关系密切,心好比皇帝,肾好比皇后,心肾和睦,身体才能健康,所以,心穴也是要取的。大脑是接受心和肾的双重领导,心、肾通过大脑指挥人体全身,而且,肾主骨髓,脑为髓海,所以保健肾脏要取脑穴,耳穴上的皮质下点、手穴和脚穴上的头顶点,都是最重要的脑穴。脚穴后头点是肾对应的部位,周尔晋老先生把后头比作‘心肾之后宫’,所以,耳穴上的枕点、手穴和脚穴的后头点也在必选之列。

这些穴位不仅是保健肾脏的必用之穴,也是治疗肾脏系统一切疾病的基本用穴。前面我介绍的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所有疾病的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的。

所不同的是,相对健康的朋友在用穴位进行保健的时候,每天一次或每两天一次按压穴位就可以了,按压的时候也不需要有强烈的感觉;而有肾病的朋友用穴位进行治疗或调理,就要坚持每天两次或多次地按压了,尤其是要重点按压有痛感的穴位。

这就好比用兵,和平时只需在各个关隘适当设一些哨兵就行了,而战争时期就得把精兵强将集中在最重要的隘口,进行重点防守和狙击。所以,对于患有慢性肾炎的朋友来说,平时用人体大药来调理和保健,所取的穴位反倒可以少些:手穴取心点、肾点、命门点、头顶点、后头点。脚穴取相对应的位置。坚持每天按压,时间越长越好。这组取穴配方适合一切慢性肾炎病人。益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

1、捏脊可以调畅水道、滋补阴血,对于肾水亏虚疗效明显。从下往上捏,一天一次,一次5遍就可以了。

2、压肚脐眼有益气壮阳的作用,每天压一次,每次以自然呼吸100次计时即可。

3、按摩腹部也能利肾,可将一手放在肚脐眼上,另一只手放在小腹丹田上,转圈揉,顺时针、逆时针各81次。

这3种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选用。

推荐阅读:

  1. 必知十个急救的穴位
  2. 缓解肝血虚按两穴位
  3. 春季防病常按七穴位 血海穴补血养肝
  4. 治疗肾虚按这些穴位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6137.html
本文标签: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