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8个穴位可治8种常见急慢性疾病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3-02-23

每个人的体内有8个实用的养生穴位,可治8种常见急慢性疾病。如果您提前了解这方面的穴位按摩知识,当自己或他人病痛发作时,可通过按摩相应的养生穴位,及时有效的缓解症状。

人中穴

1、治休克掐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我们常说“掐人中”,这句话在人晕倒的时候用的最多。当然掐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还应及时与医院联系,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2、止鼻血捏脚后跟

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约3分钟可止鼻血。

少商穴

3、止咳嗽指压少商穴

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咳嗽不止时,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可止咳嗽。

除了按摩,少商穴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少商穴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秋天时,很多人会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严重的甚至咳出血来,咳得头痛。这时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天枢穴

4、治便秘点压天枢穴

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天枢穴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劳宫穴

5、降血压按压劳宫穴

高血压患者生气、暴怒、激动或劳累时,血压可急剧上升,此时按压劳宫穴(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太阳穴

6、止头痛按压太阳穴

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按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可减轻。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足三里

7、止胃痛按揉足三里穴

胃痛时,可用双拇指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痛麻胀感后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8、止呕吐指压内关穴

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止呕。压时有酸胀感说明按准穴位,2分钟后恶心呕吐可缓解。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之功效。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腹泻、精神异常等。

三道穴位 活血御寒

温暖的夏季流水潺潺,严寒的冬季滴水成冰,这就是“寒则凝,温则行”。身体的血液流动、经络运行与此有相似之处。建议大家不妨多按摩大椎穴、合谷穴和足三里这三个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御寒保暖的目的。


按三道穴位 冬季养生活血御寒

大椎穴这个穴在脖子后面最突起的骨头下面,腰椎疼痛可以搓擦腰部,脊柱是针灸学中督脉循行的部位,督脉可以调节全身的阳经,按揉颈腰可以疏通督脉经络调畅气血,具体操作是两手搓热紧按颈腰部,用力搓30次左右。有颈椎病的患者可以经常揉按大椎穴。

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合谷穴和足三里这两个穴都是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对于经络气血的通畅关系重大。如果能每天坚持按摩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还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按三道穴位 冬季养生活血御寒

取穴方法:

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按三道穴位 冬季养生活血御寒

取穴方法:

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或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取穴。

另外,天气转凉气温下降,血管容易收缩,血压就容易波动,血压的变化很容易出现脑出血或者是脑梗塞,也就是中医说的中风。所以经常按摩这三个穴位对于保护心血管也有好处。

有中风病史的人必须保暖,根据情况配合功能康复,药物的服用一定要按时按量,有条件的可以定期泡温泉,水温与体温保持平衡即可,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了解美容灸常用穴位 根据情况选治疗方

调理气色、皮肤红润仅仅是针灸美容的一项功能。通过针灸可以祛皱、减肥、祛黄褐斑、祛痤疮、祛色素痣、祛眼袋等,疗效也都很不错。看看中医针灸是如何帮你调理气色的?

新式技法,应用广泛手段多

针灸美容的手段很多,针刺、埋线、走罐、贴耳穴等都属于针灸的范畴,针对患者不同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针灸方法。比如治疗黄褐斑、雀斑、色素痣时,可以通过针刺治疗。而祛皱和瘦脸时,采用较多的是埋线和走罐的方法,面部嫩肤也可以采用走罐的方法。在治疗不同的病症时,多种手法配合使用会有更好的效果。

情况不同,治疗方法有差异

针灸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它到底是什么原理?一言以蔽之,针灸美容主要是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的功能来达到美容的目的。按照西医的理论,是促进微循环、改善细胞代谢,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调节内分泌。

针对目前应用比较多的针灸祛黄褐斑和痤疮,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肺、胃部有热,肝经伴有淤热,不能得到宣泄淤积于内形成的,因此治疗时采取排毒、泄热的方式。而黄褐斑是由于情致淤滞、舒泄不通形成的,因此治疗时须采取舒肝解淤的方法。其他如祛眼袋、祛色素痣、祛皱等,也须根据不同的病情特点和患者个体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

选择针灸细节问题莫忽视

选择针灸美容时,一些细节也不容忽视。首先,针灸时的体位对于疗效的发挥非常重要,有条件的话患者应尽量选择卧位,因为卧位比较舒适耐久,可以减少晕针的现象出现。同时,患者在针灸时应保持舒缓的心态。针灸时,还要注意针灸器具是否经过严格消毒,条件允许的话,最好采用一次性器具。

此外,针灸美容并非人人适用,个别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盲目进行针灸可能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首先,过敏体质的人比如针刺后过于敏感或对酒精过敏的人,一般不适合针灸美容。其次,有皮肤病或溃疡的患者也不适合针灸美容。再次,孕妇禁用针灸。最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以及自发性出血的人最好不要进行针灸美容,以免造成生命危险。

美容灸的常用穴位

合谷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气汇聚的重要穴位。《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就是说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病症的作用,因为合谷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背部腧穴

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这些穴位,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

太溪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此穴,可滋阴益肾。

水分

脐上1寸处。此穴可助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

三阴交

在内脚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艾灸此穴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内分泌。

做美容灸时,用无烟艾灸条温和灸以上穴位,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每天艾灸一次,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推荐阅读:

  1. 三道穴位 活血御寒
  2. 了解美容灸常用穴位 根据情况选治疗方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661.html
本文标签: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