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中医拔罐 教你颈部火罐方法专治秋季三种疾病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4-10-23

中医在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上面一直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对一些季节性的症状和疾病,季节性的疾病大多都是体内寒气太多导致的,所以很多人都会通过拔罐去寒气。下面小编就教大家三种拔罐方法,对症治疗秋季易发疾病。

寒性落枕——留罐后艾灸

秋季早晚温差还是有的,有些人一下子是不能够适应的,很多人早晨起来觉得自己的肚子非常的疼痛,而且还能够转动了,去医院一看,原来是落枕了。这主要是为了气温不断的下降,很多人适应不了就不幸中招了。

落枕轻者可自行痊愈,重者能迁延数周。风寒阻络证型的落枕,火罐疗法较好。这类患者特点是晨起出现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转侧受限,尤以旋转后仰为甚,头歪向健侧,肌肉痉挛酸胀,可伴有恶寒,头晕,精神疲倦,口淡不渴等症状。

可采用在颈部及落枕周边部位的走罐、留罐和艾灸综合疗法。先在疼痛部位均匀涂抹上红花油后走罐,以皮肤红晕为度,之后在风门、风池、大椎穴位上留罐。起罐后再用艾条温灸所有穴位10分钟,每日1次,2次为l疗程。

急性咽喉肿痛——拔罐加放血

秋季气侯干燥,咽喉炎发病率较高,很多人喜欢购买治疗咽喉炎症的药物服用,但消炎药绝不能滥用,否则适得其反,还会加重病情。不妨试试中医绿色疗法——火罐放血疗法。

大椎穴放血加拔火罐治疗能够治疗咽喉肿痛,还有降急火的效果。病人经过一次放学之后就会明显感觉到疼痛变轻了,很少再会出现发热的症状,治疗时间也会变短的,一般是一个星期就好了。

这种疗法放的血量非常少,是用三棱针或者梅花针点刺之后放血。主要达到开窍泄热、通经活络的目的,特别适用于起病急骤,以高热、肿痛等不适症状表现为主的中医实热证。像患者高热、便秘、咽喉肿痛剧烈,甚至出现脓点等热毒症状比较明显时,位于脖子后面的“大椎”放血的效果较好。而且在这个部位可拔罐治疗,有助退热下火、扶正祛邪,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更好。

在做点刺放血加拔罐治疗时,使患者俯卧,用食指和拇指把大椎穴位的皮肤轻轻提起,然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几滴血后再在该穴上扣上一个火罐,以加强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的功效。针刺拔罐后,患者体内的内热愈重,罐内残留血液的颜色也就愈呈黯紫色。一般患者经过一次治疗后几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肿痛症状大为减轻。但是虚寒体质的患者不适用这种疗法。

寒性颈椎病——叩刺后走罐

身体为了散热,毛孔就会呈现开放状态,秋风刮起了的时候,因为我们的颈部肌肉是在外面的,所以就容易受到寒气,使得局部肌肉保护性收缩,这就就会导致颈部张力增高,颈部力量失去平衡,颈部肌肉就会紧张痉挛,从而压迫到我们的神经血管,就会出现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

寒湿阻络型颈椎病患者较适合火罐疗法。这类患者主要症状是头痛、后枕部疼痛,颈项强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背与手指麻木酸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颈肩部畏寒喜热,颈椎旁有时可触及肿胀结节。

可采用在颈部进行叩刺、走罐、艾灸等综合疗法。一开始先用梅花针轻叩上述部位,以微出血为度。血止后走罐,走罐前在罐口和走罐部位均匀涂抹上红花油,走至皮肤潮红为止。起罐后再用艾条温灸l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盘点拔罐的注意事项

拔罐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治疗方法,它不但能治疗各种疾病,而且还能够强身健体。但是拔罐需要注意哪些,大家知道吗?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拔罐时的注意事项吧!

拔罐的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程

1.术前准备

医师在拔罐之前应该严格认真的检查和询问病患的身体情况,在确认患者并无适应证和禁忌证之后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拔罐治疗。

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

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患者保持仰卧的姿势平躺在病床上,这个姿势适用于对前额、胸腹、头面、、上下肢前侧以及手足部的穴位进行拔罐的治疗。

(2)俯卧位 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患者仰面端坐在椅子或者病床上,这个姿势适用于对头部前额、脸部、胸腹以及腿前等多个部位的穴位进行拔罐的治疗。

3.罐具选择

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4.术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5.罐具预热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6.观察反应

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次;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

7.拔罐时间

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分钟为宜。

8.拔罐次数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1次或隔日拔罐1次;每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隔3~5天。

9.起罐方法

抽气罐打开罐顶气阀即可。其他罐具起罐时要两手协作,一手轻按 罐口附近的皮肤,一手扶持罐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轻轻脱罐,切不可用力硬拔或让空气进入太快,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

10.起罐后的处理

一般情况无需处理。若因留罐时间较长,皮肤产生水泡时,可用消毒 针刺破放水,擦涂甲紫药水防止感染;若针罐法、刺络拔罐法的针孔出血,可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若局部严重出血,下次不宜在此部位再拔。所有程序处理结束后,让病人静息20分钟方可离开。

(二)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留罐时患者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2)受术者过饱、过饥、酒后、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后不宜拔罐,待上述状况改变后再拔。

(3)拔罐时应根据患者所需拔罐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一般宜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无骨骼以及关节无凹凸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掉罐。

(4)用火罐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棉球蘸酒精量要适中,过多容易滴 到皮肤上发生烫伤,过少则火力不够而拔罐无力,达不到治疗效果。因罐口靠近皮肤,所以棉球经过罐口时的速度要快,以免罐口过热而烫伤皮肤。

贴棉法应注意防止燃烧的棉花脱落;滴酒法应注意避免酒精过多流 到罐口或滴到皮肤上而烫伤皮肤;架火法应注意扣罐要准确,以免撞翻燃 烧的火架,患者不能移动以免火架翻倒烫伤皮肤。

(5)拔罐时的操作动作要迅速而轻巧,要做到稳、准、轻、快。罐内的负压与扣罐的时机、动作的快慢、火力的大小、罐具的大小直接相关。只有掌握好操作技巧,才能将罐拔紧而不过紧,罐内负压适宜。

(6)拔罐数目多少要适宜,一般都采取单穴拔罐、双穴双罐法,罐多时罐间距离不宜太短,以免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相互挤压而脱罐。

(7)起罐时应注意不要生拉硬拽,以免皮肤受损或过于疼痛。起罐时应一手握住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压住一侧罐口边缘处的皮肤,使空气从罐口与皮肤之间的缝隙处进入罐内,罐体自然脱落。

(8)在使用针罐时,需注意拔罐可使皮肤突起,肌肉收缩,加之罐底部的撞压,容易使针体弯曲或针尖的深度增加,尤其是胸背部的穴位,容易造成气胸,故胸背部慎用此法。

(9)初次治疗的病人,年老体弱者,儿童及神经紧张、空腹等患者以选择小罐为宜,拔罐时间宜短,负压力量宜小,手法宜轻。同时应选择卧位,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发生晕罐现象。晕罐现象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等。

遇到晕罐现象,医者不能紧张慌乱,要立即令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服些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应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

(10)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小水珠、出血点、瘀血现象或局部瘙痒,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实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证多呈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如局部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轻度的潮红现象,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一般提示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够准确。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瘀斑未消退之前,一般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11)拔罐的间隔时间应根据瘀斑的消失情况和病情、体质而定,一般瘀斑消失快、急性病、体质强者,间隔时间宜短;瘀斑消失慢、慢性病、体质弱者,间隔时间宜长。

(12)血罐法的出血量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和体质而定,一般急性病、青壮年、体质强者出血量宜多;慢性病、老年、幼儿及体质弱者出血量宜少。

拔罐好处及操作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与健康,养生的方法有很多,拔罐养生成了人们喜欢的一种养生方法,拔罐可以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那么拔罐都有哪些好处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拔罐的好处及操作方法。

一、调补精血法

取穴: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精血才能充盈。肝主藏血,可以调节人体流动血量,全身血脉都归心所主,气又为血之帅,故常拔三阴交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配以肾俞、心俞、气海可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二、增加活力法

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显,经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生活。

三、祛除浊气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涌泉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

四、疏通经络法:

① 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五、培补元气法

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关元与气海穴皆为任脉之要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二穴自古以来就是保健强身的要穴。命门,顾名思义为“生命之门户也”,为真气出入之所,肾俞为肾之要穴,经常拔这四个穴位,可以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六、预防心血管疾病

取穴:内关、心俞、肝俞、肾俞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宽胸利气的作用。心包乃心之外围,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心俞为心脏之要穴,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二者都和人体心血管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故经常在内关、心俞、肝俞、肾俞上拔罐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七、预防胃肠道疾病

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是人体极重要的保健穴位,对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脾俞、胃俞为脾、胃二脏的背俞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在这几个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调节脾胃功能,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八、预防呼吸道疾病

取穴:天突、肺俞、风门

呼吸系统疾病多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而致,肺为娇脏,最易受邪。天突位于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现代医学报道刺激天突穴可以明显降低呼吸道阻力;肺俞为肺之要穴,风门为外邪出入之门户,故这三个穴位有着理肺止咳,祛风除邪,调畅气机的作用,经常拔罐能够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拔罐治疗夏季空调肩

近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遭受酷暑的折磨,而空调是快速降温的最好帮手。但人们在空调下享受凉爽的同时,健康也受到了影响。

在临床上,经常能遇到因颈肩酸痛、手臂麻木甚至不能抬举等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其原因就在于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低温环境使血管急剧收缩、血流不畅,造成颈肩部肌肉纤维受损、受冷,从而使局部疼痛。尤其是老人以及常穿露肩、露背装的女性,更容易诱发肩周炎、颈椎病等。

从中医的角度讲,在空调房里待久了,肩膀和腰背容易遭受风寒湿等病邪的侵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找到痛点,用力按一按。但要想效果更好,可以拔拔火罐,能快速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的功效。拔罐时应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根据疼痛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注意皮肤有溃疡、水肿的不宜拔罐。

针对空调造成的颈肩痛,选择拔罐的部位可以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在颈肩部寻找痛点,即用手指按压疼痛最厉害的部位拔罐;也可以围绕肩胛骨的边缘施罐,将风寒湿气从骨缝间拔出;再者可以依照穴位拔罐,常用的有: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肩井穴,位于两肩上,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肩髎穴,手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的凹陷中;肩贞穴,位于肩关节后下方,手臂内收时,腋后纹上一中指宽的部位。

此外,还可以烧制一些热姜汤,加少许盐和醋,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也能缓解疼痛。以上均是家庭保健的简易方法,具体治疗还要视病情轻重而定,必要时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拔罐减肥穴位及方法

传统的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标明拔罐减肥这一作用,但是却有关脾胃运化理论,气血理论。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对肥胖的原理有着辩症的论述。“过食肥甘厚味,由脾胃运化,变为脂膏,积蓄体内,或变为痰湿阻塞气机”这句话,说明了肥胖与脾胃的关系。而现代关于肥胖的认识也认为,如果饮食过意油腻,就很容易让身体囤积大量的脂肪。但是传统的拔火罐支队单纯性肥胖有效,对遗传性肥胖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拨火罐减肥学习要点一:背部穴位减肥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周2~3次。

脾俞穴(图示中最上面的一个)功效:发散脾胃之热。

三焦俞穴(图示中下面的一个)功效:将全身水湿气通调至膀胱经,再排出体外。

拨火罐减肥学习要点二:腹部穴位减肥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留罐20分钟,每周2~3次。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功效:聚集及传导水液和脂肪。大横穴(位于肚脐右侧)功效:通腹去脂,调理脾胃。关元穴(肚脐下面)功效: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的效用。

拨火罐减肥学习要点三:下肢穴位减肥

以下穴位选择适宜体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l5分钟。每周2~3次。

血海穴(图示中上面的那个)功效:减肥,清血利湿。

足三里穴(图示中下面的那个)功效:通经活络、补中益气。

推荐阅读:

  1. 盘点拔罐的注意事项
  2. 拔罐好处及操作方法
  3. 拔罐治疗夏季空调肩
  4. 拔罐减肥穴位及方法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6902.html
本文标签: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