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中医针灸养生 教你针灸美容祛斑的方法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4-11-03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见方法之一,而且它的疗效还非常的明显。但是大家知道吗,针灸不但可以治病,而且还能够美容祛斑,相信也有不少爱美的女性朋友都知道这点,那么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全面的介绍一下针灸是如何美容祛斑的吧!

中医针灸

针灸治疗黄褐斑

1、肝瘀气滞:必须取任脉经穴

取行间、气海、太冲、三阴交,两组穴疏通气血荣面祛斑。胸胁胀满加章门,腰膝酸软加肾俞。

2、肾虚火旺(肝肾阴虚)

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命门。(益精血,补肝肾)以上各穴补养肝肾调理气血,养阴退斑。

3、脾虚湿阻

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随症取穴腹胀:下脘、气海;便溏:天枢。除此以外还在皮损部位针刺或围刺主要是疏通局部气血。还可随证加服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等。1疗程10次数每次20-30分钟开始隔天一次。

中医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颜面有斑块,腰膝酸软,急躁易怒,胸胁胀满、舌质暗或有紫斑块,苔薄细,脉沉细。

2、肾虚火旺:颜面有斑,有时有些黑褐色斑块,有的也伴有腰膝酸软,倦怠无力,质红少苔脉沉细有时数。

3、脾虚湿阻:面斑呈黄褐色,纳呆脘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有时弦。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以下病机有关

1、情志不随,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2、饮食不节制,对脾胃有一定的损伤,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血不畅,颜面失养。

3、年老精亏,肾阴亏损,导致虚火上炎,肌肤失养,肾之本色泛于颜面;

4、腠理受风以致气血不和、不能濡养颜面。

临床表现:淡褐色或是褐色斑块,形状不规则常对称分布在唇周、额头、颧、颊、鼻、眼角、太阳穴等处,有的呈蝴蝶形,无自觉症状,初期有的患者有些发红而且淡淡的斑不会被发现一经发现已经长了很长时间,春、夏季加深、秋,冬季变浅。

治疗黄褐斑的自我调护

1、注意饮食调理多吃含维C多的食品;

2、作息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3、要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恼怒;

4、避免日光晒。

5、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6、避免过度精神紧张。

7、忌滥用化妆品。

针灸美容

针灸美容法,是我国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经验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容疗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⒈整体治疗,适应证广,疗效持久

整体美容是针灸美容法的指导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颜面、皮肤、须发、五官、爪甲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些部位的盛衰直接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况,皮肤白嫩、面色红润、体格健壮是健康美的标志,也是脏腑、经脉功能正常、气血充盈的表现。

整体美容可以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积极因素,因此,不仅适用于祛除痤疮、黑痣,消除皮肤损害及肿物等,还对慢性的形体改变和顽固的皮肤病变有效,如肥胖、银屑病等,对一些急性传染性的影响容貌的病症如红眼病、痄腮、丹毒等亦同样有效。

用针灸疗法进行美容,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加速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改善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等与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有非常密切关系的因素,从根本上保证了美容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针灸美容法使用的医疗工具简单,只需不同规格的针具、火罐和艾条等,再配以磁贴器、注射器、电针仪和激光仪等,用酒精、碘酒消毒穴位皮肤后,即可随时随地进行操作。凡掌握一般针灸操作技能的人,皆可以学习使用针灸美容的方法。

⒊经济安全,副作用

针灸美容法是在体表进行各种安全、简便、痛苦少的物理疗法,如针刺、拔火罐、艾灸、穴位磁疗、激光照射等等,一般不破坏皮肤结构,不遗留创痛。较之复杂的外科整容术和众多的化学合成的美容品,针灸美容成本低、费用少、副作用很少。

针灸美容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针刺、艾灸经穴来调整经络气血、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适量的刺激、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借以协调脏腑、濡养面部皮肤,达到美颜润泽的目的。《灵枢·经脉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络的调整作用是针灸美容的基础。但针与灸是有所分别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工具、手法和形式的不同。针法是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的经络俞穴,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灸法则是采用艾绒灸于某些穴位,借助于药物烧灼、熏熨,给经络以温热持久的刺激。在实际运用中,二者常配合作用。

由于经络的调整作用是针灸美容的基础,而中医五脏六腑都通过经络互相连接在一起而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此,从这一点意义来讲,全身的每一条经络都具有一定的美容作用。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以下经络对美容更为有效,它们分别是:

①足厥阴肝经:“肝藏血,主疏泄”。肝既是人体的血库,又对全身的血液运行、分布起调节作用。若肝血不足,面色晦暗者,可刺激肝经。

②足少阴肾经:“肾藏精,为人体先天之本”,肾维系五脏阴阳和收藏五脏六腑之精,肾阴肾阳直接决定脏腑功能的盛衰,对人体的整个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③足阳明胃经:其经脉行于人体面部,胃为水谷受纳之腑,与气血的化生有密切关系,如胃弱,气血性化失司,面失气血的滋润而面色无华。

④手少阳三焦经:调节体内代谢,其循行于人体头侧面,如头侧面美容可刺激此经。

⑤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大小肠经对水液的分布、水谷精微的吸收以化生气血有重要作用。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所以美容与大小肠密切相关。

4、针灸美容疏散法

针灸美容疏散法是一种以针浅刺皮肤的方法。风、热之邪在浅表的皮毛部,用浮浅的刺法来疏风散热,驱除外邪。针灸美容疏散法常用针具为美容针、皮肤针等,多用于治疗皮肤损美性疾患,美容针多用于面部。

5、针灸美容清利法

针灸美容清利法是以综合各种针刺泻法为主而形成的一种美容针刺方法,用之可清利外邪,常取穴位如大椎、十宣、曲池、阴陵泉等。本法以泻法为主,刺激量较大,本法多用于治疗因湿、热、毒引起的损美性疾患。针灸美容清利法适用于体质较好的患者。

6、针灸美容调理法

针灸美容调理法是以针刺平补平泻手法为主而形成的一种美容针刺方法。用于可平衡阴阳、内调脏腑,从整体上调整人体使之趋于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体健、体美。常用穴位如百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本法以平补平泻为主,刺激量较清利法稍弱。针灸美容调理法适用于气血瘀滞或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兼而有之的损美性疾病。

7、针灸美容补益法

针灸美容补益法是以综合各种针灸补法为主而形成的一种美容针灸治法。用之可补益脏腑气血之不足,养颜驻容,延缓衰老。针灸美容补益法适用于久病或各种虚证引起的损美性疾病。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时七大禁忌要牢记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的治疗虽然比较的安全,但是做针灸时要是要注意的,那么中医针灸禁忌有哪些?针灸时7大注意事项,下面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中医针灸养生 平衡针灸的疗法及其特点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那么平衡针灸疗法有哪些呢?下面专家为你详解,一起来看看。

平衡针灸是什么

平衡针灸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平衡针灸疗法

平衡针灸持针采取酒精棉球固定针体法,取穴遵守特异性取穴原则,如感冒穴、过敏穴、降压穴等;区域性取穴原则,如腰痛穴、腹痛穴、颈痛穴、胸痛穴等;交叉性取穴原则,如偏瘫穴、肩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肘痛穴、踝痛穴、腕痛穴等;对应性取穴原则:如乳腺穴等。

平衡针灸的针刺手法多样,因人因病而宜,如提插针刺法,主要针对肩痛穴、降压穴、降脂穴;一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1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牙痛穴;两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2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头痛穴;三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3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升提穴。如对小儿患者用飞针法,即快速点刺法;对成年人患者用速刺法,即快速针刺法,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

将针刺穴位后患者的感觉进行分类,如针刺肩痛穴、降脂穴的触电式针感;针刺降压穴、踝痛穴的放射性针感;针刺胃痛穴的强化性针感,亦称混合性针感等。

专家在外周神经上发明了大脑中枢调控下的38个平衡穴位,可治疗临床多种疾病。中枢镇痛平衡穴位有位于上肢的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位于下肢的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位于前额的腰痛穴;位于手部的颈痛穴;位于脚趾的头痛穴、明目穴;位于下颌的胃痛穴;位于前臂的胸痛穴;位于下肢的腹痛穴。中枢调控五脏平衡穴位:心病穴、肝病穴、脾病穴、肺病穴、肾病穴。五官平衡穴位:明目穴、耳聋穴、鼻炎穴、牙痛穴、咽痛穴。

另外还有急救平衡穴位:急救穴、醒脑穴、过敏穴、偏瘫穴、面瘫穴;三高平衡穴位: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妇科平衡穴位:乳腺穴、痛经穴、宫病穴;增强免疫平衡穴位:升提穴;促进代谢平衡穴位:痤疮穴、痔疮穴;调节心理平衡穴位:调神穴;解除不良信息平衡穴位:癫痫穴、指麻穴;调节睡眠平衡穴位:失眠穴。

专家介绍,这些穴位不但部位安全,而且针刺手法方法安全。比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已迅速退出。

平衡针灸的特点

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穴名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安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

平衡针必须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秒钟90%以上病人即可见效,尤其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年龄小、体质好的病人治疗效果良好,而且价格低廉,一个人治疗成本投入就是一根针,加一个棉球,是一项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易学实用的治疗技术,已被列为国家973项目、卫生部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减肥的穴位有哪些

很多人都为自己的体重发愁,减肥药、减肥茶、运动等等,各种控制体重的方法很多人都尝试过,往往是吃了很多苦却没有效果。其实减肥的方法有很多,针灸减肥算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减重的关键是膳食加运动,吃动两平衡,以及进行专业的中医针灸指导非常关键。

一、耳针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三、芒针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

四、艾灸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专家表示,以上各方法以耳针应用最为普遍,而且耳穴埋针效果贴敷更好,只是如果针具消毒不严,容易造成感染,另2种体针效果大致与耳针相似,芒针的操作则比较困难,主要适用身体较强壮的肥胖者,减重效果也其它方法高。至于隔姜扎针的艾灸法,不易操作疗效也比较差。

中医针灸可美容祛斑

黄褐斑常常发生于已婚女性,尤其是在女性分娩前后,其集中出现在颈部、口周围以及鼻部。中医指出,黄褐斑为“面尘”,其病机系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郁气结,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针灸美容可帮助女性来解决黄褐斑的烦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

针灸治疗黄褐斑:

1、肝瘀气滞:必须取任脉经穴。

取行间、气海、太冲、三阴交,两组穴疏通气血荣面祛斑。胸胁胀满加章门,腰膝酸软加肾俞。

2、肾虚火旺(肝肾阴虚)

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命门。(益精血,补肝肾)以上各穴补养肝肾调理气血,养阴退斑。

3、脾虚湿阻:

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随症取穴腹胀:下脘、气海;便溏:天枢。

除此以外还在皮损部位针刺或围刺主要是疏通局部气血。还可随证加服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等。1疗程10次数每次20-30分钟开始隔天一次。

中医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颜面有斑块,腰膝酸软,急躁易怒,胸胁胀满、舌质暗或有紫斑块,苔薄细,脉沉细。

2、肾虚火旺:颜面有斑,有时有些黑褐色斑块,有的也伴有腰膝酸软,倦怠无力,质红少苔脉沉细有时数。

3、脾虚湿阻:面斑呈黄褐色,纳呆脘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有时弦。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以下病机有关:

1、情志不随,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血不畅,颜面失养;

3、年老精亏,肾阴亏损,导致虚火上炎,肌肤失养,肾之本色泛于颜面;

4、腠理受风以致气血不和、不能濡养颜面。

临床表现:淡褐色或是褐色斑块,形状不规则常对称分布在唇周、额头、颧、颊、鼻、眼角、太阳穴等处,有的呈蝴蝶形,无自觉症状,初期有的患者有些发红而且淡淡的斑不会被发现一经发现已经长了很长时间,春、夏季加深、秋,冬季变浅。

治疗黄褐斑的自我调护:

1、注意饮食调理多吃含维C多的食品;

2、作息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3、要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恼怒;

4、避免日光晒。

5、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6、避免过度精神紧张。

7、忌滥用化妆品。

推荐阅读:

  1.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时七大禁忌要牢记
  2. 中医针灸养生 平衡针灸的疗法及其特点
  3.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减肥的穴位有哪些
  4. 中医针灸可美容祛斑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7087.html
本文标签:中医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