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中药养生 盘点最有效去肝火的10种中药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4-11-17

天气干燥,肝火旺盛,如何去肝火呢?肝火旺的人希望用到清肝火的中药来降火,但清肝火的中药可不能随便食用,乱吃或是吃多了对身体有害。今天小编为你介绍清肝火的中药,使用时一定要咨询医生哦!

清肝火的中药

1、菊花

菊花富含维生素A,是保护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质,也是中医治疗各种眼疾的良药。菊花茶能让人头脑清醒、双目明亮,特别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菊花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养肝降火的作用,能够缓解口苦、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平肝火最好选用杭白菊或者胎菊(即杭白菊未开放的花蕾)。

我们可以取菊花、金银花、茉莉花各少许,泡水作茶饮,可清热解毒,适用于防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疮等,常服更可降火,有宁神静思的效用。

2、薄荷

薄荷有疏泄肝火的作用,帮助纾解因肝火太旺所引起的情绪暴躁问题。用薄荷泡茶喝,有疏风清热、降低肝火的作用,而且薄荷茶有清凉感,是清热、解毒、利尿的良药。值得注意的是,薄荷并不适合产妇及小婴儿使用,应尽量避免。

美国科学家还推荐将薄荷茶袋装于杯中,放入煮沸的水中,过15分钟,在精油不蒸发时喝下,这样辅助治疗胃不舒服效果更好。

3、莲芯

莲芯即莲子心,又称莲薏、苦薏、莲心,最早见于唐末的《食性本草》中,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莲成熟种子中的干燥胚芽。秋季采收莲子时,将莲子剥开,取出绿色胚(莲心),晒干。具有清心火,平肝火,止血,固精之功效。

推荐莲芯夏枯草饮。莲芯5克,夏枯草15克,水煎后代茶饮。莲心能够清热除烦,夏枯草具有清肝火、降血压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心烦发热、眩晕头痛症。

4、夏枯草

夏枯草是广东民间夏暑天常用于食疗的中药,属清热泻火类药材。中医认为,它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常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瘰疠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高血压和乳腺增生症等。

想要清肝火,可取夏枯草12克,桑叶、菊花各10克。将夏枯草、桑叶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最后加入菊花煮3分钟,即可代茶饮。可用冰糖或蜂蜜调味。

5、桑叶

桑叶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

肝火过旺可以尝试用“桑叶菊花粥”来调养:先准备鲜桑叶15克、鲜菊花30克和粳米50克。将桑叶和菊花用300毫升的清水煎煮,滤去汁液后,重新加入300毫升清水煎煮。此后,将第一次煎煮所得的汁液和粳米倒入其中,用小火煮1小时即可服用。每天1次。

6、龙胆草

龙胆草为清热燥湿类中药,性苦味寒,归肝、胆经,有清肝胆湿热、泻下焦郁火的功效,始载于《神龙本草经》就列为中品,在我国入药历史已十分悠久。

龙胆草泻肝降火,竹叶清心除烦,先加水煎煮10克龙胆草、20克竹叶,取汁代水加入100克粳米煮成粥,代早餐服食。适于失眠兼性情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属于肝郁化火者服食。

7、蒲公英

蒲公英是常见物种,而且蒲公英还极具药用价值。所以到了春天夏天不妨吃点鲜蒲公英降降火,败肝火。蒲公英性寒,具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在中草药里属清热解毒类药物。凡是疮毒、疔毒等,以新鲜的蒲公英捣烂,外敷患处,或单独煎水内服,皆有良效。

蒲公英具有很好的食疗功效,尤其是春天的蒲公英,最好选择在初春的四五月间,蒲公英开花之前采下,那时其清火、消炎、抗癌的功效最佳。现在不少农村还有吃蒲公英的习惯,是一种家常野菜。通常水焯过之后苦味减少,然后用点蒜末、生抽、香醋、香油、盐拌匀后吃,味道清香,非常祛火。

8、荷叶

荷叶茶可以用于降肝火,而荷叶茶还可以用于调节情绪低落、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症状。荷叶味苦辛微涩、性味寒凉,归心、肝、脾经,具有消暑利湿、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等,既能清热解暑,又能升发脾阳,对治疗暑热泄泻有良效,常与扁豆等配伍应用。

荷叶属于寒凉食物,所以体质比较虚的朋友不宜常喝。特别是经期的女性,绝对不适合服用荷叶类的饮料,它会让经血不畅或者堵塞,严重时还会闭经。

9、金银花

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是传统凉茶中的重要成分。金银花能清热解毒,有效排除体内毒素,预防和抑制痘痘和暗疮生长。金银花能凉血化瘀,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有效祛除各种色斑及黑斑。所以养肝护肝时节金银花茶也是不错的饮品之选。

取少许金银花,将其干品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晾凉。用冰糖或蜂蜜水调味。

10、白花蛇舌草

传统认为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之功。用于阑尾炎,疮疖肿毒,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外用治疮疖痈肿,毒蛇咬伤。白花蛇舌草,既能清肺胃肝脾之热,又可去中焦之湿,又兼有化瘀之能,实一药而多用,一石三鸟也。

取泥鳅鱼200g(先用锅煎微黄)、鸡骨草50g、白花蛇舌草30g、大枣10枚、清水2000毫升,熬成750毫升,去渣饮汤即可,有护肝、降酶之功效。

降血糖的中药

血糖高在目前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大多数出现在一些老年人身上,可能是因为平时不太注重饮食,降血糖的中药?

降血糖的中药

降低血糖需要结合用药,可以用生地、玄参、麦冬等药物,磨成粉末之后直接兑水服用,则能有效的控制血糖。也可以吃一些熟地黄,用来泡水饮用即可,但是每次泡制时间需要长一点,这样才会发挥药效。如果有口渴、尿多的现象,可用麦冬、黄连组成药方治病。

降血糖的中药有很多,如党参、人参、黄芪、白术、玄参、仙灵皮、玉竹、山药、熟地黄、熟地黄、麦冬、知母、花粉、玉竹、何首乌等。 地骨皮、石斛、黑梅、丹参、三七、黄连、玉米须、泽泻、白术、葛根、枸杞、桑白皮、五倍子、山玉肉等,但每个人的症状不同。 因此,在选择上述药物时,要同时辨证施治。 同时,要加强饮食、运动和药物的配合。

高血糖患者需要注意避免食用含糖量高、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忌烟酒,避免暴饮暴食,还需要控制自己的日常食量,做好规律血糖检查。希望这篇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秋季养生吃什么 七款中药汤养阴防燥

进入秋季,天气渐渐转凉,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干燥。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秋季调养应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饮食宜养阴,滋润多汁。下面看看秋季中药养生的药方,帮养阴防燥,一起来看看。

1、玄麦甘桔汤

【材料】玄麦6g,麦冬10g,甘草3g,桔梗3g。

【做法】以上诸药,用沸水冲沏。

【功效】养阴生津。用于口干咽燥,咽痛声嘶,大便秘结等阴虚之人。

2、生地西洋参汤

【材料】生地20g,西洋参10g,田七5g。

【做法】可单独炖服或加如鸡肉半斤,共同炖服。

【功效】秋季冠心病、心绞痛或心律不齐:心悸气短,体倦汗出,口渴咽燥,夜间尤甚,睡眠不安。

3、二冬参地骨髓汤

【材料】天冬、麦冬各30g,熟地黄30g,生地黄30g,西洋参12g。

【做法】同煮,可加猪腿骨半斤。

【功效】滋阴补髓,健美容颜。治疗秋季气血不足,容颜衰老,皮肤粗糙,咳逆便秘等。

4、双冬汤

【材料】麦冬30g,天冬30g,龙眼肉15g。

【做法】

1)将冬笋剥去外壳,削去衣皮,斩去老根;

2)放入沸水锅中略煮沸,取出切成薄片;

3)水发冬菇去蒂,去沙洗净,用刀片成薄片,同放盘内;

4)汤锅上火,舀入冬菇汤600g,煮沸后,撇去浮沫;

5)放入冬笋片、冬菇片,加入精盐,再沸后,撇去浮沫;

6)加入味精,倒入汤盆内,淋入香油即成。

【功效】滋肾润肺,养阴清热。适用于秋季肺阴虚引起的劳热咳嗽,痰稠,干咳,肠燥便秘。

5、山药银耳汤

【材料】山药片30g,银耳10g,百合80g。

【做法】以上材料加水同煮,将熟时放糖适量。

【功效】滋阴补肺,养血润燥。

6、莲子汤

【材料】莲子60g,芡实40g,麦冬30g,枸杞子20g,蜜枣适量。

【做法】以上材料加水同煮。

【功效】清心安神,固肾涩精。适用于秋季心肾不交引起的心烦失眠,心悸,腰痛乏力等症。

7、茯苓川贝梨汤

【材料】雪梨1个(中等大小),川贝20粒左右,水发银耳1大朵,冰糖8粒左右。

【做法】

1) 用清水浸泡川贝约10分钟,浸泡后的水,倒掉不要。浸泡川贝的水,有微苦的味道。

2) 雪梨洗净后,切成一口大小的块儿,银耳撕成小朵,冰糖与泡好的川贝一起放入一个大碗(微波炉专用)中,倒入可以没过材料的清水。

3) 在碗的表面覆盖上一层保鲜膜(不需扎孔),放入微波炉中,用高火打7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利水渗湿,宁心安神,润肺止咳。适合秋 季咽干,久咳,大便干,皮肤干燥等。

中药泡脚到膝才保健

中药足浴,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和现代药剂学经皮吸收原理基础上的疾病防治手段。但泡脚时需要注意,泡脚需要泡过膝才有用,只是到脚踝是不会有养生效果的。

近年来,中药足浴在国内风靡,中医院纷纷开展足浴治疗项目,街头足疗馆也都打着中医招牌。中药足浴,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和现代药剂学经皮吸收原理基础上的疾病防治手段。

中药足浴为何能防治疾病呢?

首先,中药足浴能发汗,因此起到了祛邪排毒的作用。其次,中药足浴能活血。血淤证常见于多种慢性病中,改善血液循环能让很多病得到缓解。

再次,中药足浴能调节神经,起到通络止痛、消炎退肿、涩肠止泻、镇静解痉的作用,并且相对安全、无毒副作用。最后,就是中药足浴本身的药物作用,正所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中药足浴的适应症很广泛,可用于多种骨科病,尤其适用于跟骨骨刺、网球肘、痛风等疾患,还可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脉管炎、冻疮、甲沟炎等外科疾患,对皮肤病、内科病、儿科病、妇科病、男科病的疗效也很好。

中药足浴治疗时,浸泡部位很重要,即水位应达到膝盖。小腿肌肉丰厚,表浅静脉多,血运丰富,且小腿角质层薄,面积大,药物易于吸收。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小腿上的穴位有66个,脚的穴位数目是33个,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从踝关节到膝关节,分布着六经的部分经穴、合穴、络穴和郄穴及六腑的下合穴,药物浸泡这些穴位,能扩大经脉开通、促进气血运行、加强脏腑功能,比仅泡到脚踝效果要强得多。因此,市面上那些只泡到脚踝的足浴服务可以起到保健作用,但难以达到治病效果。

煎中药时应避免加水

我们在看到煎锅里的汤慢慢变少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去加水,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

煎中药决不能加热水。中药汤剂以水为溶媒,加水量的多少,应以药物的性能、体积、吸水量及所需的治疗药量等为依据而定。若加水量过多,药物浓度过低,药汁太多,则疗效受影响;加水过少,不仅难以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还容易煎焦,既浪费,又可引起相反的效果。今荐介3种加水方法,供择用。

1.传统加水法:将中药置于砂锅内,用手将药摊平,然后加入高出药面3~4厘米(小拇指高)的水。此方法最为简单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确度稍差。

2.量器加水法:即采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治疗药物及其头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上海市药材公司规定各类药煎煮的加水量为:调理、滋补药,头煎 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一般药(凡是以治疗各种疾病为主的中药),头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解表治感冒药,头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此法比传统加水法准确,但是,若遇到药物量多时,加水量则显得少些。

3.重量加水法:即按药物的总重量,确定加水量。将配发好后的中药,取1贴(剂)药称一下重量,然后根据1克中药加10毫升水的原则,把计算的总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5%留给二煎用。

例如,滋补调理药人参养荣汤,药物总重量为150克,加水量应为1500毫升,头煎应加65%即为975毫升,二煎加水35%为525毫升。该方法加水准确,特别是药物种类多、药量大的中成药方剂更为适宜。此法虽然比以上两种方法麻烦,但较准确。

此外,若药中花(如稳复花、袋袋花等)、叶(如桑叶、枇杷叶等)类较多时,还可适量多加些水。

当热水冲入生药内时,生药的外层组织由于受高温的骤然冲击,立即凝固、紧缩,尤其是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转的变性层,阻碍了水分的渗入,组织内部被溶解的有效成分亦难以溶出,从而大大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因此煎药时切忌加水。

推荐阅读:

  1. 降血糖的中药
  2. 秋季养生吃什么 七款中药汤养阴防燥
  3. 中药泡脚到膝才保健
  4. 煎中药时应避免加水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7263.html
本文标签: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