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季养生

中医养生 秋冬换季养生做好“六收”工作

网友投稿 四季养生 2014-11-06

现在正值秋冬换季时节,天气也慢慢变得越来越冷了,这个时候要注意养生保健。每到秋冬,万物已经过了生长茂盛的阶段,气机开始衰退。为了适应这样一种变化,我们的人体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六收”工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收气

气指的是呼吸之气,如果有气喘或咳嗽,则是肺气不收不降的表现。肺气不收有两种原因:一是受了外邪,肺气受到寒气逼迫就要上逆来抵抗,这时不能单纯收肺气,需要先发散外寒,常用药有麻黄汤、桂枝汤等;第二个原因是肺气本身不降,这时一般没有感冒发烧等症状,身体也没有酸、懒等不适,可以将枇杷叶、杏仁、浙贝各10克用水煎服,有降肺平喘之效。

收神

神气不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中医认为心藏神,但心要藏好神,必须和肾相交,否则心神就会漂浮而难以入睡,严重时会伴有心烦。给心神不收者推荐一个《内经》中的方子——半夏秫米汤,该方只有半夏、高粱米两味药,可以各取20克,用水煎服,煎煮半小时以上即可服用,能够安神化痰。如果伴有心烦,可以服栀子豉汤,即栀子、豆豉各10克用水煎服,能够清心除烦。

收精

精如果不收,就可能表现为遗精、遗尿。为什么会这样?那时因为我们肾的收藏功能正在下降。如果患者没有出现舌苔厚腻、口苦、小便黄赤等湿热下注的症状,那就应该要考虑怎么去补肾固精了。遗精者可取桑螵蛸10克煮水服,遗尿者可取益智仁10克煮水服,二者分别有固精缩尿之功。除此之外,还可艾灸关元穴(肚脐直下三寸),每次10分钟,每日1次,也可以起到固肾敛精的作用。

收涎

中医将唾液中比较清稀的部分称作“涎”,它具有润泽口腔的作用,并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内经》中说:“五脏化液……脾为涎”,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涎液能润泽口腔但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出现流口水等症状。想“收涎”需要先健脾,小儿流口水可用白术、茯苓、冰糖各10克,共研为末,放入瓷碗中,加水100毫升,入锅蒸30分钟,取药汁分3次服;成人流口水可用白术、益智仁、茯苓各10克水煎服,有健脾收湿之效。

收汗

很多人有汗出的异常,有人白天出汗,有人夜间出汗,还有人头部出汗。一般来说,白天出汗的属于阳虚不固,可以将黄芪、生牡蛎、山茱萸三味药煎水服;夜间出汗多属阴虚不敛,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缓解;头部出汗多是体内有郁滞,建议找医生具体辨证分析。

收液

液指的是肠液,肠液不收则表现为腹泻,腹泻又可以导致体液的丢失。秋季是腹泻的高发期,经常腹泻者,建议用赤石脂30克、苍术10克用水煎服;还可用手围绕肚脐做逆时针揉腹,有健脾涩肠的功效。

夏季中医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夏天怎么避暑祛湿

 夏季是一年中非常潮湿的季节,在南方这样的情况会更加的严重。如果平常的时候不注意保养的话,那么很容易会出现一些热毒等疾病症状。治疗不及时或者是病情比较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身体疾病发生。这样对于身体健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些夏季中医养生的小常识。

 1、解暑不当反倒中暑

中医会把中暑问题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问题,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出现的中暑现象,而阴暑问题,则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

中医会把中暑问题分为“阳暑“和“阴暑“,其中阳暑问题,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劳动者、运动人士,症状是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兼休息,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而阴暑问题,则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

所谓“阴暑“,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例如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然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的状态下,进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饮品。这会引致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在当下的大暑天,解暑需要适度防晒,避免出入温差太大的环境,并在因闷热而感到不适时,尽快往阴凉通风处让身体散热,并要适当补充水分。如能利用清早、黄昏或夜间做适量运动,不但可健康地排汗,而且更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增加能量消耗和减肥。

2、宜吃消暑瓜类

对于夏日季节消暑最佳食材,当数瓜类最适宜了,例如冬瓜、笋瓜等,配合中药材如白扁豆、扁豆花,不但能袪湿解暑,更能补脾开胃以消暑热。其中味甘性寒的冬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之效。

如在暑热或感冒期间进食冬瓜,可带来解热治疗的作用。由于冬瓜性偏凉,属虚寒人士者,应尽量避免进食。

3、不宜吃燥热食物

在夏天一定不能吃太多太热的食物,例如羊肉。现代医学认为,夏季炎热的刺激,令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亦会有改变,引致消化能力不佳,胃口变差,不想进食。所以夏天最好多吃一些清淡少油的食物,这样会较易消化,而太过油腻的食物则不适宜,会令胃液分泌减少,胃部排空减慢。身处暑湿季节,多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有助预防体内受湿热困扰,对解暑生津颇有帮助。相对而言,煎炸燥热的食物,则应少吃为妙。

4、体质弱少吃寒凉食物

绿豆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的功效。从食疗的角度来说,食物的温热、寒凉等天然属性要与摄食者的体质状态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绿豆汤虽具有消暑益气、润喉止渴的功效,但属于寒凉体质的人(如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5、寒底人少喝凉茶

不少人在夏天都爱喝一杯冰冻凉茶解暑,但原来饮凉茶都要因应个人体质,如寒底人士,饮得太多凉茶随时会头晕眼花,即使热底人多饮亦不适宜,所以一定要留意自己的体质并适当饮用。因为凉茶的药性偏寒凉,具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效,但易患感冒的寒底人饮用太多,反而会加重感冒的病情,所以寒底人应选择以祛湿寒为主的凉茶,如紫苏叶、生姜及大枣等。

 夏季由于天气的原因很容易会引发一些身体的疾病症状出现。所以在平常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上面介绍这样注意养生保健。这样不光能让疾病症状少发生。而且还能非常有效的减少引发严重疾病的可能性。所以对于保证我们自己身体健康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医养生 有效易学的冬日养生小妙招

现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时常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感到很疲惫,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做好日常的养生工作。但是提到养生,很多人却又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具体怎样做才算是科学有效,有利于身体健康。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几种适合冬季养生的中医养生妙招,相信会带给你想象不到的良性养生功效哦。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很多的养生方法,并且到今天一直有很多的中医学家在不断的探索,多年经验积累也总结出了为有效的养生方法和养生禁忌,同时,也系统总结了四大养生类型以及针对十二时辰的不同的养生小妙招。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所谓的修生养生,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内心要善良豁达,不为小事生气纠结,在日常生活中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

调气养生

和西医不同,中医认为,当你摄入的营养失衡、生病、过度劳累、情绪起伏过大时候,会导致体内元气虚、陷、滞、逆,进而导致身体病变。所以,中医主张通过调养元气来祛病。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

中医专家认为,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不例外。我们应该顺应时辰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而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

“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

中医认为,胆经是人体内其他器官的功能支撑体,我们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来确保胆经的正常健康。而子时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胆经休养时间。

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

静心养气是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

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

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

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

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

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

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

这是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

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总之,这种养生法的核心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重点睡好子午觉,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小编只是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有兴趣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进行选择,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坚持一段时间,一定会获得不错的效果的饿哦。

中医养生 每天从起居开始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中医养生 五官变化反应五脏健康

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无论你多么年轻貌美或者看起来可爱,你都会在意脸上突然出现的痘痘或者斑,其实这都是内脏出了不同的问题。通过看你的五官就会知道你的健康程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五官的变化对应的是我们五脏的变化的,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一变化,其实就是如何看五官治疗五脏疾病。

五官变化反应五脏健康

口与脾胃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与脾胃相关。从嘴唇的外观,即可看出一些脾胃问题。比如,嘴唇发乌,可能是脾胃虚寒,嘴唇颜色过红,可能是脾胃有火,如果嘴唇苍白,可能存在体内气血不足、贫血、营养不良、脾胃功能低下等问题,如果口角溃烂,可能是脾胃过热所致。

鼻与肺

鼻子是呼吸的通道和器官,与肺相关。如果鼻子看起来很红,可能是肺热所致,也可能是内火旺盛所致。鼻子出血或异常干燥,则可能是由于体内阴气不足,阳气过盛所致。

眼睛与肝

眼睛是重要的感觉器官,所谓“肝开窍于目”,眼睛与肝脏密切关联,得了肝病就会表现在眼睛上,出现双目发黄、两个眼角发青。眼睛看不清东西,可能与肝血不足有关,如果出现眼睛发红发胀,可能与体内肝火旺盛有关,如果眼睛发干,可能是阴血不足所致。

耳朵与肾

耳朵是听觉器官,《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因而得肾病的人会出现耳聋、耳鸣症状,反之,如果听力敏锐,说明肾器官较好。

舌与心脏

舌头是味觉器官,与心脏关联。如果舌尖颜色很深,可能是心脏有火,如果出现淤血、淤斑,可能是血循环不好,舌头长疮,可能是心火过旺。有些心脏疾病会导致舌头不灵活、舌蜷缩等问题。

如何保养五官

眼睛减龄方法

1、多吃黄绿色食物。如胡萝卜、玉米、西红柿、西兰花、猕猴桃等,丰富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会在眼睛后部的光敏感组织中积累,帮助眼睛对抗紫外线,也能防止眼睛的功能性退变。

2、打乒乓球、多转动眼睛。打乒乓球时,眼睛随着快速运动的物体转动,可以起到调节、放松的作用,延缓老花、预防近视。

3、用眼不超过40分钟。用眼40分钟,应休息至少10分钟,好的放松方法就是看远处。夏秋出门一定要戴上太阳镜,防止紫外线让眼睛老化。

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五官对应五脏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五官对应五脏的相关知识介绍还是蛮多的,我们可以自己根据五官对应五脏的关系来判断哦,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推荐阅读:

  1. 夏季中医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夏天怎么避暑祛湿
  2. 中医养生 有效易学的冬日养生小妙招
  3. 中医养生 每天从起居开始
  4. 中医养生 五官变化反应五脏健康
  5. 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中医养生的功效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siji/15627.html
本文标签: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