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足三里穴位有什么作用 常按足三里食欲增加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6-10-24

足三里是胃经大穴,它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外缘,是治疗脾胃疾病常用的穴位。除了养生保健,艾灸足三里还能改善面色枯黄问题,使人容光焕发。说了这么些足三里,足三里穴位究竟有什么大作用呢?足三里的准确位置是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将全面了解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的作用如下:

A:补中益气

老中医告诉我们,足三里这个位置进行按摩或者是针灸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的效果,非常适合那些中气不足的患者进行。我国的针灸名著中具有记载,对足三里穴进行针灸,能够很好的强壮身体,同时还具有保健的效果。

B:止泻功效

说道足三里穴的作用,其中最为明显的就要数止泻了,如果是一些由于脾胃虚弱或者是虚寒所导致的腹泻情况,刺激足三里穴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另外,如果是由于积食所引起的腹泻可以按摩足三里穴,不过如果是由于痢疾或者是湿热所引起的拉肚子情况,直接按摩足三里穴并不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这个时候一定要和其他的穴位一起搭配治进行疗。

C:止痛作用

如果出现了腹部疼痛的情况,无论是由于气滞还是气虚、血虚以及积食、胃虚或者是脾虚等等所引起的腹部疼痛情况,按摩足三里穴都能够很好的缓解,或者是在这个穴位上进行针灸,大约三四分钟就能够很快的止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由于火热所引起的腹部疼痛情况,那么最好不要按摩足三里穴,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其他问题,这个时候可以在清热穴上进行按摩。

D:安神作用

在足三里穴上面进行按摩,具有很好的安神镇静的作用,对于失眠还有烦躁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如果身体出现失眠的原因是心脾两虚所引起的,在足三里穴进行针灸是最好的选择。

E:促进食欲

在足三里穴上进行按摩或者是针灸之后你会发现,饭量明显的增加,所以如果小孩出现了食欲不振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对足三里穴进行按摩,能够很好的令孩子恢复正常。

F:祛除风湿

风湿病是很多人在老年之后的一个痛苦折磨,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强健脾胃是最根本的要求之一,这样才能够很好的清除体内多余的湿气,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足三里穴属于胃经合穴,所以对这个穴位进行刺激能够起到利湿的作用,很好的促进风湿病人恢复健康。

从以上具体的介绍种我们知道了足三里穴位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之一,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通畅经络、缓解疲劳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足三里怎么找,因此也发挥不出该穴位的作用了。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是在哪里呢?

足三里穴位准确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外膝眼下3寸),胫骨边缘(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足三里穴位位置如图:足三里穴位有什么作用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在哪里简单寻找足三里穴可以用一只手的掌心按准膝盖的顶部,中指下伸的顶端,向外一横指即是。准确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足三里。

足三里穴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所以说足三里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防病保健可取穴足三里。

穴位眼贴真的可以恢复视力吗

  穴位眼贴通常只可以缓解近视情况,但是不能起到恢复视力的效果。

  近视通常是由于用眼习惯差或者遗传等因素,导致光线不能聚焦到视网膜,超出正常范围,导致视野不清晰引起。穴位眼贴主要是浸药无纺布贴,合理地使用可以缓解眼干、眼涩、眼痛、眼睛疲劳等症状,但是无法达到矫正近视或者恢复视力的情况。

  假性近视引起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改变用眼习惯,配合做眼保健操,多吃一些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蓝莓、胡萝卜等。或者可以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手术矫正。如果是真性近视,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逆的。


人体上有3个穴位!揉开了,疾病难近身!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运动着的事物总能保持长久生命力,这个比喻用到我们的身体也一样。

人体的气机(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总是在“升、降、枢”循环往复,如果这个过程顺畅,五脏六腑就调和安康。

其实,想做到这点并不难,学会下面三个动作。

升:上拍百会

百会穴位于头顶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的交点)。

百会是人体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属人体诸阳之会。

中医讲,阳气主升、主温、主动。

拍百会主要通过拍打这一动作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促进清阳之气上升,激发调动人体内阳气。

功效

改善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下陷症状,而血随气升还能缓解头晕、头痛等脑供血不足的情况,使人保持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的状态。

手法

用手掌直接拍打头顶,掌心对准百会穴处,以适当力度有震动感而不觉疼痛为宜,每次拍打30~60秒,上午拍打更佳。

枢:中揉腹

腹部居于人体中间位置,肾经、胃经、脾经、肝经均在腹部有循行,靠腹正中线由近及远依次排开。

而腹部又是五脏六腑功能的集中地,就像人体的十字路口,沟通上下、调节左右。

唯有腹部这个交通枢纽畅通不拥堵,才能保证人体整个交通线路四通八达。

功效

揉腹部一是通过接触摩擦刺激部位腧穴、增强所属经络功能,各司其职、各为所用、通调五脏。

二是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按照一定方向揉腹可加强六腑通降功能。

手法

掌心朝下,两手掌叠放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划圆,未进餐则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划数十次,进餐后顺时针方向数十次即可。

降:下跺脚

脚是人体第二心脏,许多通往全身各处的经络,大都交汇在足部,如人体十二正经中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相交于足。

因此,足虽位置居下,但其以经络与全身各部相联系,跺脚的过程就是按摩足底穴位的过程。

此外,跺脚这个向下的瞬时动作因势利导有助于引浊气下行,加速水液代谢及毒素排出。

手法

将一只脚抬离地面15~20厘米,稍用力向下跺,以全脚掌着地,之后换另一只脚,如此左右脚快速交换跺,每天坚持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

老年人适当减小力度、放慢速度;患有下肢骨关节病者不宜做此动作。

慢性鼻炎怎么治疗好 推荐慢性鼻炎的穴位治疗法

慢性鼻炎一般都是由于伤风、感冒等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抵抗力。那么生活中慢性鼻炎怎么治疗好呢?那就随本文一起来了解一下慢性鼻炎的穴位治疗法!

慢性鼻炎的穴位治疗法

通过穴位保健操我们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我们的慢性鼻炎。

第一节:揉印堂穴和攒竹穴

在学操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印堂穴”和“攒竹穴”的位置。印堂穴在两眉眉头连线的中点;攒竹穴有两个,分别在左右两侧眉头内侧边缘凹陷处。大家可以用手指找一找。

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中指稍高于食指和无名指。下面,让中指的手指肚按在印堂穴,食指和无名指的手指肚很自然就按在“攒竹穴”上了。现在,这三个手指同时逆时针方向按揉30下。

经常按揉这两个穴位,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清,眼睛更加明亮,保健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节:点按迎香穴

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两旁,约一厘米的皱纹中,当我们呶起上嘴唇,在鼻翼两侧的鼻唇沟中,就能找到这个穴位。

用双手食指的指肚同时按住双侧迎香穴,点压30下。

迎香穴是手足阳明经的交汇穴。它可以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点压迎香穴能够消鼻炎、通鼻塞、止鼻涕,它还可以去牙痛、防治感冒。尤其是当上齿牙痛时,用手指点压这个穴位,可以快速止痛。

第三节:揉素髎穴

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对治疗鼻炎很有效果。这个穴名的寓意是指督脉气血在这里液化而降。

素髎穴在鼻尖上,也就是鼻头的地方。我们用右手掌心按在鼻尖上,也就是素髎穴上,一定要用掌心,因为这是“劳宫穴”。

右手掌心按在素髎穴上,逆时针方向揉20下,接下来,换用左手掌心按在素廖穴上,顺时针方向揉20下。

素髎穴的素,古时候指白色的生绢,髎的意思是缝隙。这个穴位之所以叫素髎穴,是指水湿之气,到这个穴位后,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这个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

所以经常按揉素廖穴可以除湿降浊,通鼻窍,消鼻炎。

第四节:搓鼻翼

这节操类似于我们过去练习过的洗鼻。不同的是,洗鼻是用中指指肚搓鼻翼,而这节操是用双手大拇指外侧往返推搓鼻翼两侧,从印堂至嘴唇,往返推搓20下。下面我们一起练习“搓鼻翼”。

经常推搓鼻翼能够促使鼻粘膜血液循环加快,减少冷空气对肺脏的刺激,增强耐寒力,防治鼻炎、鼻窦炎和鼻出血,同时让嗅觉更加灵敏。

第五节:浴面

就是用双手十指推搓面部,包括鼻、额、颊,就如同给脸洗浴一样。好,我们现在一起做操。

在养生保健操中,“干洗脸”多次被纳入其中,可见这节操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辅助调整血压,消除疲劳,还能够强健面部五官的机能,使眼、耳、鼻、口腔保持健康的状态。

对于慢性鼻炎患者来说,除了坚持练习保健操以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加强营养,多吃蔬菜、水果,补充各种维生素,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这样,才能有效地远离慢性鼻炎。

一学就会的穴位按摩保健操,调百病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穴位分布、经络走向,将人体50个主要穴位与健身操有机结合在一起,研发了一套“永新穴位保健操”,它集降三高、养生、健身于一体,长期坚持既可缓解三高患者的病情,也可在人体保健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功效。

1对击十宣穴

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尖端,左右共10个。属于奇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出现昏迷时的急救。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起到降压、预防眩晕的作用。

【功效】清热开窍。辅助治疗: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可缓解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2对击八邪穴

八邪穴是人体48个经外奇穴之一,“八”,这里指数量,双手手背共有8个穴位点,“邪”,指的是邪气,疏通局部气血,预防各种致病因素入侵身体。

故名“八邪”,动作刺激到的是位于我们手指指缝的八邪穴。

【功效】可缓解各种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

3撞击虎口穴(合谷)

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由于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大肠经是肺经的表经,而且合谷与肺经的络脉直接相通,故此穴可以宣肺理气,疏风解表,调汗泻热,是治疗表证的要穴。

对于汗证,此穴有双向调理作用,无汗可发汗,汗多可止汗。

合谷穴其实一个保健穴,就算平时没有什么病的情况下,按揉它对身体也有好处。大肠经原穴。

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取穴方法】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功效】辅助治疗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合谷为全身反应的最大刺激点,可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还有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耳聋、视力模糊、失眠、神经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

4撞击大鱼际、小鱼际

动作刺激的是我们的大小鱼际、太渊等肺经穴位,有强心作用,针对心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的部位,医学上称其为大鱼际。

大鱼际肌肉丰富,伸开掌时明显突起,占手掌很大面积,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

1、对击大鱼际

2、对击小鱼际

【取穴方法】手掌内、外侧缘由一组肌群构成稍隆起的部位,大拇指一侧称“大鱼际”,另一侧称“小鱼际”。

【功效】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对防治感冒大有益处,而且对咽痛、 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咳嗽等症状,也有缓解作用。有“保命穴”之称。

小鱼际可辅助治疗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发热,及扁桃体炎,小儿营养不良等。

5敲打后溪穴(换手)

后溪穴乃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位于:手太阳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功效】辅助治疗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

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

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缓解症状功效。

6手背对拍中诸穴(换手)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该动作刺激的是中渚、液门、阳池等三焦经穴位,保持颈椎、腰椎健康,改善脑缺血。

中渚。中,与外相对,指本穴内部。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或水边之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囤积。

本穴物质为液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随水湿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并形成了经脉水道穴旁边的小块陆地,故名。

三焦经俞。俞,输也。三焦经气血温度不高,所行之地无外界提供的充足热能使其水液气化上升,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只有少部分的水气吸热上行才保证了三焦经经脉的气血畅通,本穴也就如三焦经经脉气血的输出之地,故为三焦经腧穴。

【取穴方法】缓解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手臂红肿疼痛等症状。

【功效】缓解治疗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手臂红肿疼痛等。

7拍击尺泽穴(换臂)

尺泽,属手太阴肺经。动作刺激到的是曲池、尺泽、曲泽等穴位,对降压、止咳等有辅助治疗效果。

尺泽。尺,小也。泽,池也。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

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功效】清宣肺气,泻火降逆。对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压、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8内劳拍少海

少海穴,手少阴心经合穴。动作刺激的是手少阴心经的内劳穴和少海穴。辅助治疗心痛、癔病等心与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肋痛;瘰疬。

劳宫穴,因“手任劳作,穴在掌心”而定名为劳宫穴。劳宫穴有内外之分,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之“荥穴”。配五行属火,火为木子。所以,取劳宫穴治疗可清心热,泻肝火。

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治疗。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疗效甚捷。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少海穴: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

【功效】

少海:辅助治疗心痛、癔病等心与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肋痛;瘰疬

劳宫穴:劳宫穴可清心热,泻肝火。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起辅助治疗。劳宫穴对风火牙痛疗效甚捷。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辅助治疗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劳宫还对手掌多汗症有缓解作用,汗为心之液,而在手掌心主要有两个穴位,一个是少府穴,握拳时,小指指尖处,属于手少阴心经,五行也属于火,另一个就是劳宫穴,这两个穴位分属心经和心包经,而心包经的症状其实也是心经的症状,心脏一共有两条经脉可能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关。

9揉按,轻敲中府穴 云门穴(换肩)

第9个动作刺激到的是中府、云门等肺经穴位,针对肺系疾病、气管、支气管疾病均有治疗作用。此外,中府穴还有诊断治疗肺癌的作用。

10拍打肩井穴(换肩)

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刺激肩井穴,经常拍打这个穴位不仅能降压,对心、肺疾病以及便秘均有良好效果

【功效】对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证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11叩击风池穴、百会穴

风池穴:足少阳胆经刺激的是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叩击百会穴:这个动作刺激的是我们头顶的百会穴,属督脉,有安神助睡眠、降压、治头痛等作用。

12揉拍打腹部

刺激我们腹部神阙、气海、关元等保健要穴,这些穴位能调节胃肠功能,尤其适于糖尿病患者。

【取穴及功效】神阙,人体穴位名,位于脐正中,属于任脉的穴位。有治腹痛、久泄、脱肛、痢疾、水肿、 虚脱。禁刺,宜灸。

气海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5寸。辅助治疗虚脱,厥逆,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及尿潴留,尿路感染,肠梗阻等,具有强壮作用。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13擦胆经

这个动作是刺激头部胆经,包括头维、颔厌、率谷、悬颅、天冲、目窗、正营、承灵、浮白、角孙等穴,能够起到降压、预防偏头疼的效果。

14拍击肾俞穴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刺激我们后腰的肾俞、三焦俞等膀胱经穴位,这些穴位适合泌尿系疾病的预防和缓解治疗,能强肾固本。

推荐阅读:

  1. 穴位眼贴真的可以恢复视力吗
  2. 人体上有3个穴位!揉开了,疾病难近身!
  3. 慢性鼻炎怎么治疗好 推荐慢性鼻炎的穴位治疗法
  4. 一学就会的穴位按摩保健操,调百病
  5. 人体的十大养生穴位 风池穴明目醒脑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15216.html
本文标签: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