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中医常识 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指什么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21-05-26

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里面经常会讲到精、气、血、津液,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对我们身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呢?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和西医同样是来给别人治病看病的,但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研究以及治疗疾病等方面还是有这自己独特的看法的。

中医对于我们的身体方面更加重视精、气、血和津液等,那么大家对于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各指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做下这方面的介绍。

精、气、血、津液学说到底是什么

对于精、气、血、津液学说当中的精、气概念,它和我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精、精气、气范畴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是,中医学是属于自然哲学的,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自然科学。

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精、气、血、津液学说中认为精、气、血、津液等虽然看似只是生命的一些基本物质,但是这些都属于是生命科学的一些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规律

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血、津液,而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正好就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以及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但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而精、血、津液有质。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为: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涵蕴精与津液。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妇人良方·调经门》“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气和血是健康之本,更是构成我们人体与维持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为基本的物质,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庄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凋,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所谓“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从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景岳全书·诸气》引王应震语)。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

看过了上面的文章介绍后,相信大家现在对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各指什么大体上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与了解了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中医常识,也好对自己保持身体的健康有更多帮助。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生化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升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津液来源于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输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脏腑整理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以称为“气不化水”。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使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由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脏的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

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病理上,三者之间也往往发生互相影响。这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于“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

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可称为“精血同源”,也可称为“肝肾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当饮食水谷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汤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内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内的津液成分反而渗出脉外,以图补充津液的亏耗,因此导致血液的亏少,以及血液浓稠,流行不畅的病变。此时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进一步耗伤,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汗者无血。”若血液亏耗,尤其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在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只有全身脏腑之气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运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于是五脏六腑之精充盈,流注于肾而藏之。

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摄精,是精聚而充盈,不致无故耗损外泄,这是其的固摄作用之体现。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故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

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总之,精、气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看到这里,你现在是不是应该知道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到底指的是什么了啊,这些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影响是不是也清楚了呢,之间存在什么样子的联系,上文小编也给大家介绍的了,希望这些对大家有帮助哦。

中医常识 判断经络是否畅通看这里即可

我们常说人体有七经八脉,那么,人体的经络就代表这身体的健康,一旦经络不通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经络通不通呢?经络不通有什么症状?经络不通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中医常识

经络不通的症状

信号一:冷

当人的气血旺盛的时候,身体的体温就是正常的状态,但是如果觉得某个地方发冷,那可能就是这个地方的经络不通,血液无法达到,于是就会出现这个部位寒冷的感觉。一般除了头部发凉之外,常见的就是四肢发凉。

以上这些,常见的是四肢发凉,这就是经络不通的信号。此外还有、体温、出汗混乱,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重大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形。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至。

方法:对于四肢发冷的症状,热水泡脚是很好的办法,每天睡前泡到后背微微出汗好。

信号二:热

夏天到了,很多人都会觉得特别热,但是如果身体的某一个地方发热、并且持续的低热,而且还很干燥,还伴有异样的出汗,这也表现为人体的经络不通,体内的热气无法散发出去,才会导致这种现象。

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烧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个别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邻近的经络那里寻找冲破口。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或者不畅造成的。

信号三:疼和痛

疼和痛是两个概念,两者都和经络不通有关。但水平上有些差别。比如咱们被扎了一下,立即产生的感觉叫做“疼”,引起的难受的感觉才叫做“痛”。

总的来说,“疼”是经络不通的初发期,地位在“经”,“痛”则是经络不通的进一步加重,扩散到“络”、“初病在经”、“久病久痛在络”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碰到疼痛类的问题,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来疏通经络。面积小的可以轻轻按摩阿是穴(也就是痛点)、面积稍大一些可以刮痧,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这样经络缓缓就通了。

信号四:麻和木

腿麻、脚麻都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事情,但是当经络不通的时候,出现腿麻或者脚麻,往往还会感觉到疼痛,那就是经络被堵,气血不通,当你采用正确的姿势坐着或者躺着的时候,这种症状就会好转。

麻和木的症状常常一起涌现,但在中医里,它们的病因不同,“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如果麻得重,解释气不足,木得重则说明血虚。

经络不通怎么办

1、轻揉耳轮通肾气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1分钟,直至耳轮充血发热。中医认为全身精气有各脏器收集后交肾来保存,肾开窍于耳,耳朵上布满了全身穴位,所以按摩耳朵不仅能健肾,还能打通全身穴位。

2、梳头促进血循环

用手指或木梳从额头前至枕后,从两侧的颞部至头顶进行“梳头”,每回50~100次,以晨起梳头为佳。人体各条经络都汇聚于头部,梳头时要经过眉冲、通天、百会、印堂、玉枕、风池等近50个穴位,对这些穴位进行如同针灸的刺激,可以促进头部血流,疏通经络。

3、莲花坐活动韧带

坐时,屈左腿,将左脚的脚背放在右大腿的腹股沟处,双手放在左膝盖上,轻柔地做上下弹性运动数次,使之接触地面;然后换右脚。坚持运动能有助于活动人体多处韧带,使腿、腹、胸、颈部等肌肉得到充分伸展,保持经络畅通。

4、5字调息通五脏

每天清晨,用鼻子吸气,嘴呼气,默念:嘘、呵、口四、吹、呼字,不要出声。每个字音对应一个脏腑:嘘对肝,呵对心,口四对肺,吹对肾,呼对脾。这是利用调节呼吸来调匀气息,疏通五脏。如果常念“嘘”可以养肝明目,常念“呵”可以泄心火等,长久坚持,会有一定作用。

总结:经络就像连接人体各个部位感觉的锁链,一旦哪里的经络出现不同,那通往这个不问的锁链就会断掉,人们往往会没有知觉,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因此,经络不通不要轻视,一定要注重起来,并且加强自己的身体。

中医常识 心脏健康全在舌头上

舌头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器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舌头的状况也是能反应健康的,那么对于舌头反应健康状况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舌头是如何反应心脏的健康状况的。

心脏的健康状况是会直接反应在舌头上面的,我们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其实很明显的。

中医认为,心在窍为舌,也就是说,心脏的健康情况会首先反映在舌头上。

舌上淤斑

提示血脉淤阻

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舌头呈现暗紫色或有淤斑,在中医属于血脉淤阻。如果舌头上有淤斑,并且伴有心慌、气短,甚至失眠多梦、心前区刺痛等症状,提示可能有心血管疾病如果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则提示可能有脑血管疾病。

舌头发红

提示心阴不足

健康的舌头应该呈现出淡粉色。在临床上,有些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可能会出现舌头发红的现象,并且,病人多伴有心烦、心慌、早搏、心动过速等不适症状。这从中医上讲属于心阴不足。心阴不足的时候容易生虚火,诱发心血管疾病。

舌苔变白

提示 气血不足

舌苔变白可分两类。其一是舌质淡白,如果这类人还伴有心律失常、乏力、心衰等症状,提示可能患贫血性心脏病。其二是舌苔白腻,多与中焦湿阻有关,病人多伴有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病人有可能有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都说常按公孙穴对脾胃有好处,其实,心脏不好的人,平时常按揉公孙穴对缓解心脏不适也有帮助。

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是八脉交会穴的地方之一,它就像皇帝一样可以指挥四方,那么通过按揉公孙穴就可以调动全身,所以按揉这个地方可以接触全身的疲乏,对五脏皆有调节作用。心脏不好常按揉公孙穴,可有健脾生血的功能,调节气血盛衰,加强益气活血,使原本气血不足的心脏气血充足,心主得养,心神安宁。

舌头透露身体状况

健康的舌头是这样的:舌头本身的颜色要淡红,润泽,舌苔要薄,要白,而且均匀。舌头宽的地方,在伸出嘴巴时,不能超过嘴角的宽度;当然也不能把舌头的过于瘦小看作可爱。舌头伸出嘴巴,感觉不能太干燥,也不能湿淋淋的。

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舌头反应健康状况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舌头可以反应健康状况的,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判断健康与否,对于舌头的情况我们还是要关注一下的哦。

中医常识 身体这几个部位须注意保暖

现在已经是数九寒天,是一年中寒冷的时候,天气寒冷人一受冻就会导致免疫力抵抗力,寒冷也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暖。保暖也是有一些技巧的,那么身体哪些部位我们要保暖好呢?

冬季气候寒冷,身体各个部位保暖不到位,人体易受寒发病,尤其是老年人与体质虚弱者。所以冬季不能挨冻的部位尤其要好好保暖。

耳朵

耳朵体积小,接触空气的面积大,热量很容易散发。外加耳朵皮肤薄,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护,极易长冻疮。因此外出一定要给它们“穿上”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

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坚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每次约5~10分钟。

鼻子

鼻子也经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触冷空气,黏液分泌会减少,毛细血管会变脆,鼻子的“屏风”作用就变差,从而导致病菌进入肺内,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外出时戴个纯棉口罩,但好不要用围巾遮挡,以防上面的细菌或织物纤维进入鼻腔。

天冷时,可每天按摩鼻翼,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搓热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强鼻部血液循环,提高耐寒能力。

背部

背为阳中之阳,如忽视背部保暖,易受风寒之邪入侵,耗伤人体阳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冬天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给后背晒个“日光浴”,热流会让全身舒服。

双脚

脚是全身怕冷的部位,“脚冷则全身冷”。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远,血液流经的“路程”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自身热能不够,就要求助“外援”,好的办法是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

每次泡脚20分钟,水温42℃左右佳,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鞋袜好保暖透气、吸湿性好。

腰部

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一旦它觉得冷就会立刻“闹情绪”,男性会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痛经等。因此,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不要让腰部裸露。

平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冬季寒冷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冬季非常的寒冷,所以我们更要好好保护身体的这些部位不受寒,不然可能会导致我们生病,各种的毛病出现,保暖至关重要。

中医常识 用中医的方法给耳朵养生

日常生活的耳养生保健方法:平时要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保护耳的功能。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噪声对耳的损伤,周围环境的噪声不要超过65分贝。如果在噪声超过65分贝的环境下工作,要适当采取措施(如戴耳塞或耳罩)以保护听力,否则将会引起永久性的听力减退。洗澡或游泳时,要注意防止污水进入耳道,避免诱发耳道感染。如果有污水进入耳道,要用消毒棉签将水吸干,必要时可用少许酒精消毒。尽量不要挖耳屎,因为耳屎对耳道有保护作用,并可以自行排出,如耳屎过多堵塞耳道时,要请耳科医生检查处理。

耳朵养生派

预防感冒:用拇指、食指相对压迫耳廓上的耳屏,重点按压外鼻、内鼻、咽喉等对应穴位,要求一压一松,用力适中均匀,有一定痛感,每部位做10~30次,双耳交替进行,4~7天为一疗程。或借助钝头的小木棒或火柴棒,面对镜子,按照耳穴图触压耳廓上的外鼻、耳尖、感冒、枕穴等,以能耐受为度,其它同拇指按摩法。具有很好的预防感冒的作用,特别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朋友。

失眠:用拇指、食指相对,对压耳廓上的三脚窝、对耳屏、对耳屏后沟等处,重点按压神门、晕点、脑点、失眠等穴位,每部位揉按10~30次,每日2~4次,尤以入睡前最为重要,双耳交替进行,4~7天为一疗程。或用火柴棒代替手法按摩。此法对于改善睡眠有显著效果,在睡前按压效果尤其显著,往往在揉按中就进入梦乡了。

肥胖症:用拇指、食指相交,对压在耳廓上的三脚窝、耳甲艇、屏间切迹、耳屏等处,重点按压便秘点、大肠、内分泌、饥点、肾上腺等穴位。要求一压一松,用力适中,均匀。每部位揉按10~35次,每日3~5次,尤以饭前、饭后为主。双耳交替,4~7天为一疗程。也可对着镜子用火柴棒按压,按压强度以能忍受为度。

痛经:用拇、食指相交,对压耳廓上的三脚窝、对耳屏、耳垂背面外侧部等处,重点按压子宫、卵巢、会阴等对应穴位。要求用力适中均匀,每部位揉按20~40次,每日进行3~5次,尤在痛时为最好,双耳交替进行。

护耳保健操:

(1)首先取端坐位,将两手搓热,做好准备工作。

(2)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拇指位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36次。

(3)用双手捏住双耳的下部,大拇指位于耳轮外侧,食指弯曲,位于内侧,揉搓36次。

(4)将双手掌心紧贴两耳,其余四指向后至枕部,两手中指相互对接。再将双手食指放于中指上,从中指用力滑下,叩击脑后枕部,叩36次。

(5)双手四指按住后枕部不动,将掌心轻轻按住耳道,再快速抬起,连续进行36次。

(6)用双手食指尖按住耳道口,旋转按摩6次后快速抬起,再按摩再抬起,连续6次。耳部保健操做完后,两手向上按压双耳,上下搓动20次左右,以耳热为度。

3.饮食调养:

耳的饮食养生保健基本原则是:清淡为主,多食米、面、豆类、蔬菜水果;适量食用瘦肉、鸡蛋及动物肾脏等,避免肥肉辛辣之品,戒烟酒。耳的饮食补法,适用于中老年人肾虚所致的耳鸣耳聋:

(1)枸杞子粥:枸杞子1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补益肝肾、聪耳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耳鸣耳聋。

(2)山药粥:山药2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健脾补肾的作用,适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耳鸣耳聋、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等。

(3)猪肾粥:猪肾1个,去其内部白膜(即肾盂、肾盏部分),洗净切碎,大米100克,同煮成粥。有以肾补肾、防治听力减退的作用,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

(4)核桃仁:每日嚼食10~20克,有补肾益肺的作用,适用于肺肾虚损所致的咳嗽气喘、耳鸣耳聋等。

耳的饮食清法,适用于风热或肝火所致的耳鸣耳聋:

(1)荷叶粥:荷叶10克(鲜品加倍,效果更佳),大米100克。将大米煮成粥后,再放入荷叶,略煮即可。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风热上扰清窍所致的头晕耳鸣。

(2)荸荠:洗净去皮,生食能清热生津,能防治风热所致的耳鸣耳聋。

(3)海蜇:洗净切丝,加黄瓜丝油盐,做菜食用,清泻肝火的作用,适用于肝火型耳鸣。

4.药物调治:

药物调治耳的保养方法也分为补法与清法,肝肾虚损引起的耳鸣耳聋用补法,风热肝火等引起的用清法。

(1)单味药及验方的补法:

①枸杞子:枸杞子10克,洗净嚼服(亦可浸酒服)。有滋补肝肾、聪耳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耳鸣耳聋、目暗不明等。

②地黄饮:熟地黄3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有滋阴养血、补益肝肾、聪耳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目暗不明等。

常用中成药的补法:

①耳聋左慈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磁石等组成),有滋阴平肝、聪耳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听力减退、头晕目眩等。

②益气聪明丸(由党参、黄芪、升麻、白芍等组成),有补益中气、升提清阳、聪耳明目的作用,适用于中气不足之耳鸣耳聋、神疲乏力、食少腹胀等。

③磁朱丸(由磁石、朱砂、六神曲等组成),有交通心肾、重镇潜阳的作用,适用于听力减退、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2)单味药及验方的清法:

①白菊花,代茶饮,有清热平肝的作用,适用于风热肝火所致的耳鸣耳聋。

②银连茶: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水煎煮后代茶饮。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耳红肿或中耳炎。

常用中成药的清法:

①耳聋丸(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等组成),有清泄肝胆实热、通窍利湿的作用,适用于肝胆实火、湿热侵扰耳窍所致的耳鸣耳聋、头痛咽干、心烦胁痛等。

②龙胆泻肝丸(由龙胆草、生地、柴胡、木通等组成),有清肝泻火、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适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耳鸣耳聋、头晕目赤、胁痛口苦等。

在五官中,耳朵最不抢眼,但由于它是十二经脉皆通过的地方,在此处只要稍懂乾坤,养生美容便有施小见大的功效。在美容院做脸部护理时,美容师进行的耳部按摩,对耳垂进行揉搓,沿着耳郭向上提或向下拉,把软骨向两耳内侧按压——这种按摩方法,并不是专门为耳朵美容“定做”的,而是在做面部美容护理时其中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耳朵上的穴位很多,传统医学称,“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郭上都有相应的刺激点,因此当刺激某个耳穴时,就可以促进相应部位的循环。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特别是可以缓解肥胖、失眠等都市人易患的亚健康症状。走出美容院,在居家之时,也可自己行此按摩之乐。认识耳部

人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耳垂相当于面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可调节因“上火”而致的脸上小疙瘩时,有很好的美容养颜的作用。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这个地方对应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对应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消化好是吸收好的前提,能润泽肌肤。耳郭的外周耳轮对应于躯干四肢,多按压耳轮可减轻颈肩腰腿痛等都市白领亚健康状态。

耳朵养生按摩操

摩耳轮:耳轮处主要有颈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穴的反应区。此法聪耳、明目。以食指贴耳郭内层,拇指贴耳郭外层,不分凹凸高低处,相对捏揉。如果发觉痛点或结带不舒服处,表示对应的器官或肢体有健康不佳的可能,适度多多捏揉可促好转。此法不拘遍数,做2~5分钟,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按耳窝:此部位有脾、胃、肝、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穴。先按压外耳道开口边的凹陷处,此部位有心、肺、气管、三焦等穴,按压15~20下,直至此处明显的发热、发烫。然后,再按压上边凹陷处。同样来回摩擦按压15~20次。提耳尖:此处的穴位有神门、盆腔、肝阳穴、风溪穴等。用左手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处,然后再往上提揪,直至该处充血发热,每次15~20次;同样用右手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处,然后再往上提揪,直至该处充血发热,每次15~20次。拉耳垂:耳垂处的穴位有头、额、眼、舌、牙、面颊等穴。用左右手的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发热发烫。推耳后:用两手中指、食指指面,分别置于两耳前后,沿翳风、瘛脉、耳壳后、颅息上下来回各推擦20~30次,至局部皮肤发热。此法可滋肾养肝,红润体肤。以上方法,每次可以全用,也可有选择地运用几种。 TIPS:轻按压时,用鼻呼气;轻提起时,用鼻吸气。

推荐阅读:

  1. 中医常识 判断经络是否畅通看这里即可
  2. 中医常识 心脏健康全在舌头上
  3. 中医常识 身体这几个部位须注意保暖
  4. 中医常识 用中医的方法给耳朵养生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336785.html
本文标签: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 中医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