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中医辨证论治有何地位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21-05-31

中医辨证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家都清楚吗,其实这是中医看病的特点,想要治疗好一种疾病,一定要辨证治疗,看看有哪些类型。那么中医辨证论治到底有什么地位呢?中医的病、症、证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了解中医的人都应该知道,中医给人看病大的特点其实就是辨证论治,其实这也是中医和西医大的区别,而辨证治疗疾病的过程,也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有何地位,可以说,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您觉得呢?

中医学基本理论概述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光辉历史,它在保证我国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保障人民的健康等方面,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它们总括和贯穿了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个方面,使中医学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指导思想中大的、可贵的特点,就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和环境是统一的(如“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如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等),人有生长老死的变化发展规律,疾病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在病因学方面,它不仅承认外因是致病原因之一(如“六淫”、饮食、房劳、跌打、金创、虫咬等使人得病),而且认为精神因素(七情)也可直接引起许多疾病(如“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在发病学方面,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邪”“正”争斗的双方。“邪盛”虽然可使人得病,但认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主要根本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则是“正虚”(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充分反映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理是体内“阴阳失调”和“阴阳偏胜”(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生内寒,阳盛生外热”)。这就说明体内的阴阳由“平衡到不平衡”是疾病发生的机理。

在诊疗学方面,中医学独特的一环就是“辨证论治”。即在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因症而辨证论治,特别强调整体治疗。既重视“祛邪”,更重视扶正,纠正和调整机体内已失调之阴阳平衡为主要治疗任务之一(如“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和“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认为机体内由“不平衡到平衡”是疾病治愈的机理本质。这种发病学机理和疾病治疗机理的观点给现代医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方面,认为体内病理矛盾(即阴阳失调)缓和则疾病向着好转的方向发展;如果病理矛盾不断尖锐化,则疾病预后不良(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在预防医学方面,中医学更有其先进之处,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人很强调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未病先防”,其中又分两点:病人本身在摄生方面的措施,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医生在治疗方面的防御措施,如“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另一方面是“已病则杜渐防微”,如“上工救其萌芽”“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从上面的观点中我们应该能看出来,中医学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内容,还有很先进的医学思想以及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关于辩证法的临床思维方法;整体观的医疗指导思想;强调精神因素在病因学中的地位;发病学中重视“内因”的观点;强调“预防为主”等等,无疑都是较为先进的。至于所论及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机理本质的看法,肯定也是有其科学根据和独特见解的。正如朝鲜友人金孝善说:“中医把人的有机体发病机理,看成‘人体内对立的阴阳均衡的破绽’,这就提示重新讨论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本质的必要性,‘阴阳的均衡的破绽而使它调和叫作治疗’,这就在提示着要重新讨论各种疾病治疗机理本质的必要性。”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较之现代医学,中医学这种观点是否会更加全面,更加先进呢?这将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去探讨和证实。

“辨证论治”与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运用在临床上,集中反映在医生“辨证论治”的全部过程中。“辨证”和“论治”的过程,就是医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的过程。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反映出医生基础理论水平的高低和临床经验的多寡。它不仅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中心环节,而且是中医学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我们想掌握中医学,就必须抓住“辨证论治”这一中心环节,围绕它去钻研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是以“辨证论治”为中心去掌握中医学唯一的好方法。另外,“辨证论治”本身又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整体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它是建立在中医学“理、法、方、药”全套理论基础上的,离开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根本谈不上“辨证论治”。医生若没有较系统地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就不可能正确掌握“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总之,“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个中医都应该很好地掌握它。另外,我们也不应该孤立地看待和片面地强调“辨证论治”,必须将它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认识到它是建立在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要想有效而自如地掌握它,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

现代中医对“证”的演绎

现代中医是指证1949年以后的中医,1954年朱颜先生首先提出对中医“症候治疗的一般性规律”的讨论。这里所说的临床症候是整个外观性病象的总和,这个观点与古代中医对“证”的理解和解释是一致的,即症状群。但朱颜提出的是将“症候”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依据,则是不十分正确的。

1957年任应秋先生首先对“辨证论治”进行了定义:“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依据机体病理变化的若干症候群,辨识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而确定其治疗,因为它认为构成证候的证候群,就是病理机转的具体征象,而证候就是病理机转征象的总和,也就是对疾病总的观察和认识,根据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进行治疗,便是辨证论治”。并明确地指出:“中医的证候决不同于西医的症状,中医的证候,完全是施治用药的标准,而西医的症状,不过是描写病人的异常状态,殊非诊断治疗上的关键。”

几乎在同一时期,秦伯未先生提出了与任应秋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不同意将证候与症状完全对立的看法,秦先生认为:“辨证论治的意义,辨是分辨,鉴别;证是证据、现象;论是讨论;治是治法、治疗的方针。并得出的结论是:中医临床的根本,一是病因,一是主症。

中医的辨证包括了求因在内,一方面以症状为诊断治疗的对象,一方面把病因作为诊治的依据,二者不可分割。秦先生对“证”的解释,是证据、现象符合古代中医文化的本源和中医的历史事实。秦先生的观点,也被收入第一版统一教材中:“辨证,就是综合病人所出现的各种症状,以及一切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辨证,就是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根据病人一系列的证候加以分析,来探求病变的性质,所在机转从而了解疾病的本质,作为施治的准则”,辨证必须从一群证候中去辨证。”但这段文字有两点是存在认知的不足或缺陷的。

一是分辨、鉴别证据、现象的辨证与讨论治法的论治,缺乏必然联系的思维纽带,缺乏将辨证与论证形成一个整体的内在联系的基础。未能把中医传统的治疗学的学术特点阐述清楚。

二是将辨证解释为辨别疾病的证据和现象,而西医诊断的疾病时也同样存在着将各种症状、体征,加以综合性分析的必须使用的步骤,这样也使得中医的辨证论证完全不同于西医的诊断特色无法凸显出来。

此时的中医对辨证论治形成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有人认同任应秋的观点,也有人同意秦伯未。此时我国中医步入到了“西学中”的历史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医的学术舞台几乎被西医学习中医的学者所主持和主导。当时的中医形成了由老中医、新的中医和西学中三类人共同组成。老中医有较高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功底和临床治疗经验,但缺乏的是西医临床知识,不具备现代科研的能力。

新一代中医由于要经过20年的磨砺还有可能有所斩获,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中医几乎难以独立支撑起以西医为模式,组建的中医医院的正常运行。还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学说、理论以现代的语言和方式介绍出来。而西学中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不仅具备了以上中医不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而且经过学习了中医理论掌握了一定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虽然缺乏对中医理论系统的、深刻的理解,但应用在西医、西药的基础上照葫芦画瓢,几乎主导了当时中医的沉浮和发展趋势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在西学中所主导的中医,出现了对中医解读和理论发展的怪胎。由于他们的头脑中西医的理论已经成为固有的模式,对中医的理解也会自觉不自觉的纳入西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采用的是以西医作为模板,采用了让中医对号入座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以西医学科的特点强加于中医的研究方法,犹如削足适履、刻舟求剑,不太会给中医的发展带来好处的。也会使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无法显现出来。

具体地说,辨证论治的提出是现代中医为了区别西医的一个理论特点,但为了使西医学习中医的人,能尽快接受这个观点,中医老师会反复说明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中医治病,不重病名,不论是什么病名,无论有无病菌的感染,一概以辨证论治的原则来治疗。如此一来,西医虽然听明白了中医老师的道路,但他们的临床便会从西医的角度来考虑辨证论治了。如西学中的吕维伯与林平清对中医的辨证的证候,大致有以下几个意义。

1、证候是许多症状和体征的综合,例如热证,就是发热、口渴、烦躁、面红、尿少色黄、脉数等综合。

2、证候一方面是许多症状体征的综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引起这些症状的病因(即邪正两个方面的情况)是什么。因此,有些证候常以引起该证候的病因来命名,如伤风,是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的症状综合,同时也说明引起这些病症的病因是风邪。

3、证候与治疗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消除病因来解除各类症状。

4、证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如具备了口渴、发热等症就可以断定为热证。但只具备一、二个典型的热症,也可以诊断为热症。另一方面在这些属于热症的症状中,并无法准确的指出哪一个症状是热症诊断必须具备的,少了它热证就不能成立。因此,证候的机动性灵活性是非常大的。

简言之,证候是许多症状体征的综合,它说明了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与治疗也有直接的联系,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以上这些论述除了将任应秋先生的辨证观点加以论述以外,另一个创新就是提出了“证候”包括了“病因”。这个观点存在着一个悖论,就是将“辨证”理解为“辨病因之病因”。从逻辑上说,如果“证候”已经包括了“病因”那么,临证时还有必要再强调“辨证求因”吗?直接进行“对因论治”就可以了。对于这个观点同是西学中的贾得道先生就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有人说,中医辨证除病性、病位外,还应包括病因。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中医辨证,除六淫病变外,其他大部分辨证是不包括病因的,如脾气虚、肾阳虚、肝气郁、心神不安、心肾不交、血瘀气滞等,这些病症原因都很复杂,不可能把病因概括在辨证里。

中医常说辨证求因,可见辨证与求因是两码事,只有先辨清证,才能进一步求因,要毕其功于一役,反会造成混乱。再从逻辑学规律的角度来看,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是必须对应的,内涵越大,则外延就越小,如果辨证辨证的内涵包括了病因,则辨不清病因的各种病症,如脾虚、肝亢等就必须排出辨证的范围之外,这是不符合中医实际情况的。所以,辨证绝不能包括辨病因。

至此,西学中已经将“证”从诊断的对象,上升为诊断的结论。如此一来,是对诊断的结论的“证”进行再次鉴别和分辨,不论是文理还是医理都是说不通的。对此,陆广莘有一段精辟的表述:“把证从诊察的对象,提升到诊断的结论,是出于担心把证作为外观的病象或病变的证候,会把辨证误认为只是现象性分析,而未达本质性认识,会把辨证论治误认为只是症状性诊断和症状疗法,因而降低中医学科学地位。然而,诊与断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过程,诊察属于认,判断则是识。证若是指可被诊察体的现象或证据,则辨证的辨,就是对诊察所得进行思辨推理识别判断的过程。证若指为已经是医生思辨推理判断的诊断性结论,则辨证的辨,还将要辨什么和辨向何处?

近40年来,传统中医的“证”字的内涵被不断的扩大,乃至完全改变,其目的均在于使辨证论治能够表达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然而这一勉为其难的做法,不仅同传统中医学固有的概念和特点相抵触,而且违背了语音学规律。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辨证论治的学术歧见愈演愈烈,给中医学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对辨证论治的随意解释导致了诸如证候、证型、症状、病机等术语、概念的混乱,使本来不十分规范的中医理论,变得更加难以规范,以至于不少学者深感“证概念混乱的严重性”,而发出了“证的定义有必要重新厘定和取舍吗?”的疑问。

以上就是有关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些知识,看完之后,你现在知道它在中医学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了吧,辨证论治的目的以及中医的病、症、证的关系是什么等这些知识是不是也清楚了呢,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看哦。

中医辨证治疗尿路感染效果如何?尿路感染西药治疗选用什么药物

尿路感染的途径有上行感染、血行感染、淋巴路感染和直接感染四种方式。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两种。简单的下尿路感染,一般主要是引起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有些患者血尿和尿道分泌物的患者。

如何治疗尿路感染

1、中医辨证治疗尿感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经常配合西医药理证明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的中药。这些中药同时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2、尿路感染西药治疗可选择抗菌素,少数患者可能对这些药物产生一定的耐药性,需要对患者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当然根据患者病原微生物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

3、治疗期间患者可适当锻炼身体,适当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加快病情恢复。对女性来说,性生活过多也会引起尿路感染。出现尿路感染以后,需要去泌尿外科做尿常规检查来明确诊断。

祛斑方法 夏季中医辨证祛斑

现在,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问题,要是脸色出现什么痘痘、斑点的话,会非常的着急。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脸上会有斑吧,斑点的出现和什么有关系呢,中医又是如何辨证祛斑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现在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跟着有害物质以及辐射又来了,这让我们的肌肤整天暴露在这些情况下,时间久了,也会出现斑点等问题,怎么办好呢?

城市生活中肌肤时刻受到有害物质与辐射氧化的侵袭,即使年轻的肌肤,也易出现斑点、皮脂分泌失衡、局部毛孔粗大或面色黯淡的困扰。

中医认为,色斑多为肝郁脾虚、肝肾不足所为,当以补益肝肾、疏肝健脾为治。

肝为藏血之脏,具有疏通人体气机、调节血液运行的功能,喜舒畅而恶抑郁。当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时,则会引起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易形成气血不畅,影响面部的血液循环,颜面气血失和则会使皮肤暗淡无光、长色斑。

除此之外,身体经络在我们体内也是起着通贯上下,连接脏腑和体表的作用,如果堵起来了,那么肯定会出现色斑的。

辨证治疗

对于肝气郁结、气滞血淤形成的色斑可以用柴胡舒肝散加桃红四物汤。主要药物有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

对于阴虚型肝肾不足,可以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补肝肾之阴;对于阴虚火旺型肝肾不足可以用知柏地黄丸;对于肾阳虚型肝肾不足可以用金匮肾气丸。

别吃太凉的东西,少吃生冷食物。可以吃山药、红枣、红小豆、红糖、乌鸡、芝麻等。

我们平时,可以喝一些白菊花茶,它具有去肝火、美白的作用,还可以喝些玫瑰花茶以及具有疏肝解郁的合欢皮水。

白茯苓(打粉)、白僵蚕(打粉)、白芷(打粉。和白僵蚕有祛风通络、去斑增白的作用)、珍珠粉、蛋清,调成糊状,制成面膜,可以去斑增白。

应对去斑生活小策略

黄瓜美肤去斑面膜

1、将黄瓜放入榨汁机榨汁后倒入小碗。

2、然后放入蛋清、珍珠粉、适量面粉调成糊,以不往下流淌为准。

3、把脸洗干净,将调好的糊抹在脸上,干后洗净,拍上柔肤水、护肤品即可,每周1—2次。

中医祛斑,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类型的哦,不同情况下,祛斑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哦。除此之外,如果体内经络堵起来的话,也是会出现斑点的哦。同时,祛斑的妙招有很多你学会了吗?

中医治病 左病右治的平衡疗法

我们都知道中医博大精深,很多疗法可能我们自己都不能了解的,但其实它的功效就是那么的强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做到左病右治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左病右治,中医的平衡疗法。

中医平衡疗法可能一般人并不是很了解的,但是其实它的治病疗效非常的好,那么具体的平衡疗法是什么样的呢?

人体对应平衡疗法,源于中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治病理论。如头痛按手脚,膝痛按手肘,坐骨神经痛按肩部。其操作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很适宜中老年人使用。

应用原则是

上对应下,左对应右,躯干对应四肢。即左手对应右脚,左臂对应右腿,前臂对应小腿,头部对应手脚,颈部对应手腕脚踝,腰部对应肘窝腘窝。选取对应部位敏感点。病变部位一般比较敏感.按压有酸、胀、麻等异样感觉,或可摸到条索、肿块。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敏感点进行按压治疗。

手腕扭伤

手腕局部疼痛肿胀,先在与之对应的脚踝处找出敏感点,即左手腕伤,到右脚踝找敏感点;右手腕伤,到左脚踝找敏感点。找到后用力按压,每次按压15分钟,每天3次。

腰扭伤

扭伤后腰部疼痛难忍。行动困难,与之对应的肘窝、腘窝处会有酸胀疼痛感,找出敏感点用力按压15分钟,每天5次,3天即可缓解。

偏头痛

发作时,其对应的敏感点在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靠小指侧和第4脚趾间关节靠小趾侧,对每个敏感点都用力按5分钟,每天2次,2周为1个疗程。

肩周炎

是肩关节及其周围韧带肌腱的炎症,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敏感点在脚背距4与5脚趾交接点往上3厘米处,每次按15分钟,每天2次,20天为1个疗程。

膝关节炎

表现为膝关节红、肿、热、痛、关节畸形。膝部对应肘部,选肘部横纹肌处的敏感点用力按压使有痛感,每次15分钟,每天3次,20天为1个疗程,即可缓解。

坐骨神经痛

表现为从腰部向一侧臀部至足部放射性疼痛,其对应的敏感点在后肩部,用手摸有酸痛感,或有肿块。一侧病变,点按对侧即可,每天1次,每次15分钟,中午12点治疗效果佳。疼痛消失后,要继续点按1周,以巩固疗效。

左病为何能右治?

中医认为认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联系内脏与皮表的通道,而经络走向都有一定的路线,遍布全身。

而中医治病则是按照经络的走向,从整体出发,灵活的变通。不一定遵循头痛医头的治病方法,常常是头痛医脚、左病右治、上病下治。

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左病右治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左病又治的功效还是蛮强大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试试的哦,相信会帮助到大家的哦。

中医治病的五个误区

虽然现在西药泛滥,但是相信中医科学的人也是仍未减退,那么中医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呢?中医真的能够治疗百病吗?我们要如何正确理解中医呢?大家要警惕五个误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1、一个症状挂一个号

门诊中有不少患者看中医时挂多个科室的号。比如一个人有咽喉痛和失眠,就同时挂耳鼻喉科和失眠门诊的号。其实只用看哪个症状严重,就以这个为准挂号。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失眠的患者同时有慢性咽炎,可能致病的共同原因是阴虚火旺,使用滋阴泻火的方法则二者均可获效。

2、试探大夫诊脉水平

切脉是中医四诊的一种手法,很多老百姓觉得高明的医生只需要三个指头,不用患者开口,就能知道患者的病情,故此,有些患者不说病情,只是让大夫把脉。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医四诊,切脉在最后,民间亦有“病人不开口,医生难下手”之说。有些病情,患者不说,再高明的大夫也搞不清楚。

3、慢性病才可找中医

很多人认为:中药见效慢,是治疗慢性病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医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疗效并不慢,如退热、止痛、止喘、止泻等,如果用药对证,均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失眠门诊中,治疗许多顽固性失眠患者,只要诊断准确,用药后当晚即可安然入睡,其效果不亚于西医的安眠药。

4、热天不宜吃中药

很多人认为热天不宜服中药,许多患者有病扛着,非得等天凉再治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医的特色是辨证施治,治疗时会考虑到季节的因素,加一些相应的季节用药。

5、看中医前吃深色食物

一般上午看中医,应该以空腹为好,而且就诊前有些影响舌苔的食品还是要注意别吃,比如紫米粥,咖啡,豆腐脑里的韭菜花,水果中的杨梅,桑葚等均可引起舌苔的变化。有些人喜欢在刷牙时刮舌苔,严重影响了医生对病情的判断。还有一些女士每天的例行化妆,给医生造成错觉,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

推荐阅读:

  1. 中医辨证治疗尿路感染效果如何?尿路感染西药治疗选用什么药物
  2. 祛斑方法 夏季中医辨证祛斑
  3. 中医治病 左病右治的平衡疗法
  4. 中医治病的五个误区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336787.html
本文标签:中医辨证 中医治病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