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中医临床也有“七戒” 是哪“七戒”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21-05-25

你知道吗,佛家有八大戒,其实我们中医临床上也是有七戒的,那么这七戒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要戒哪些呢?同时,我们在看中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这方法的知识吧,一起来看下文吧。

我们都知道,佛家清规戒律是非常多的,常言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八戒”这名字就是这样,其中你知道吗,我们中医临床也有“七戒”。

一、戒囿于经验

所谓经验,是指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诊治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在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医疗实践的产物。它能够提供和启发诊治思路。经验是宝贵的,它在诊治疾病,促进医学发展中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经验也有它的局限性,囿于经验使之固定或绝对化也不正确。

因为一个临床医生所经历的病种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其临床经验也是有限的,而这种经验的思维形成后,常常束缚思维特定的习惯模式内,一遇病人便自然而然的与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在疾病的诊治上容易墨守成规,对新情况,新问题,照旧是老经验,把貌似经验范围内的疾病误诊为经验认识范围内熟悉的疾病,把已变化了的疾病误诊为原来的疾病。

如一遇胆湿热阳黄患者,肝功不正常,经用清热利湿退黄,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好转,但有纳差,腹胀,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弱之征,此时若胶柱鼓瑟,仍然是老经验,方药如前,虚当实治,苦寒败胃,其结果只能是耽误病情。

一个医生不管他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他对病情的了解也是无限度的、无止境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病证的诊治,也就只能够靠经验,不能够获得好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我们应该让宝贵的经验在脑子里留下一条痕迹,但不能把它当作一种“重复”,只能在诊治疾病思维过程中起“向导”作用。

二、戒弃“枪”取“弹”

辨证论治乃祖国医学精华所在,是认识与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临床上却有这样,一种趋向:西医诊断,中药治疗。一味追求某方某药可以消炎,抗病毒、降压、降脂、降酶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弃“枪”(指辨证)取“弹”(指方药)的作法,貌似中西医结合,实则曲解,背离中西医结合。非但不能有利于临床治疗,有时还会误治、失治,或谬治。因为中药的升降浮沉,四性五味是和“证”紧密相联,中医治病组方用药必须根据“证”的特点,有是证用是药,药随证变,只要证情相符,虽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却能殊途同归。

因此,我们应该坚定继承辨证论治,保持“证”的特色,让宝库中的方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发挥其全部作用。诚然,笔者并不是否定某些方药的新进展,也并不排斥其它研究方法,而意在要重视中医传统理论,免失根本。

三、戒以“病”统“证”

中医、西医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医学体系。西医着眼于局部病理变化的“病”,则中医重视概括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证”,认为发病机制不同,人体内部联系图不同,“证”也就不同病因病机一样,人休内部联系图一样,“证”也就一样。“证”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规律,是有形、有色、有症可寻,且包含了邪正关系、体质、情志、时令、气候等。

但目前临床上存在这样一种做法:以现代医学的“病”统祖国医学的“证”,“证”机械地为“病”服务。如“贫血,气血虚弱,益气养血”;“髙血压病,肝阳上亢,平肝潜阳”等等。这种诊治思维,把两种不同理论的医学体系混为一谈,将中医的“证”局限于西医的“病”,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难免是要失败的。中医、西医都是研究人的生命与疾病这同一对象,所以在许多方面与环节上粗看相似,但实则大异。

如果先辨西医的病,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西医的诊断先存于医生的表象之中,那么他的注意范围很容易局限在已明确的诊断范围内,因而出现思维狭窄僵化,忽视中医基本理论的弊端。因为西医的病只是临床某些症状与中医的证候相类似,但二者概念的内涵是不相同的,若视为相等关系,得出的判断推理也是不可靠或错误的。

四、戒本本主义

青年中医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基础理论较扎实,但是也还存在着一种对理论对书本的思维惯性,容易搞“本本主义”。一些青年中医认为只要理论记得熟,条文背得多,就能做一个好医生,而忽视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和积累临床经验的重要性。

殊不见,有些人中医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可病人服药并不灵验,有人称其为“有学(理论)无术(临床实际技术)”。因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记载的疾病是疾病的典型,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病人并不是按书本上的规律生病。“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对正常舌、脉和异常舌、脉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若仅照书本知识来应付瞬息多变的临床病证,难免有按图索骥之弊。

笔者在实习时,曾遇一患者,坐则俯桌,声称头重痛,难以支撑,身困乏力,舌淡红、苔簿腻,脉浮,辨证为风湿头痛,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罔效。后让实习老师诊治时指出:“舌虽淡红而边有齿痕,脉虽浮而无力,此乃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而头重痛。”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三剂而愈。对于中医学这门学科,既要钻研理论,又要勤于实践,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诊治水平。

五、戒今方明更

近年来疾病谱的改变,中医门诊上多见顽固、慢性、疑难病证和一些经西医治疗效又不大的疾病,迁延缠绵,恢复缓慢,这就要求医生具有卓识定见和刚毅守方的思想。这里的守,是在认识疾病变化规律,辨证准确,立法选方对路,用药恰当前提下的守,不能和静止性临床诊治思维方法混为一谈。临床报道常可见到某病服几十剂而愈,某方坚持服几百剂而病愈,都说明了有方有守的重要性。因为上述疾病的收效往往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时一个对证的药,初服三五剂,尚未达到“饱和量”,看不到成效,若医无定见,改弦易辙,更法更方,就把治疗在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中止了,其结果必然是前功尽弃。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有关中医“七戒”的知识,看完之后你是不是知道是哪“七戒”了啊,如果你对本文感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看哦。除此之外,我们在看中医的过程中,不要化妆,也不要使用香水等气味浓烈的护肤品哦。

从舌头看健康 老中医看病为啥要先看舌头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表现,而通过舌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发现身体是否健康,那么如何从舌头看健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舌诊的方法,看一看舌头异变表示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哦。

从舌头看健康

从舌头看健康是一件十分方便的事情,如果你的舌头出现了下面这些情况,那就表示身体存在一定的问题。

舌苔有刺

是指舌上有很多红刺群凸出舌面,好像草霉的果实一样。点刺出现于舌尖或舌边,表示热盛,可见于各种发热感染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病人;点刺出现于舌中,多为热毒更盛或热入血分,容易发生休克、神志昏迷。

舌苔过白

白苔可出现于体内有水湿停留或痰饮的病人,临床上常见某些胸水、腹水、慢性肾炎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患者,体内有湿浊或痰饮停积,使舌苔出现厚白或白腻苔。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能是口腔的唾液分泌较多,以及气管内痰液分泌增多,浸软了舌头的角化细胞或角化不全细胞,使细胞肿胀而不易脱落.

加上舌组织水肿和淋巴回流障碍,舌面上老的角化细胞不脱而新的角化细胞又增加堆积,所以舌质肿胖,舌苔白厚而腻。

舌苔发黄

舌头发黄同样是身体不健康的表现,那么舌头发黄表示身体出现了哪些问题呢?

一般多见于热性疾病的过程中,表明邪正相争十分激烈,病已入里,邪已化热。

舌苔黄腻,是湿热的表现,主症在肝和脾。你还容易口渴,也显示是肝脏的问题,说明你肝火旺,容易急躁发脾气。

肝有病患,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口臭就是因为脾胃不调,胃火旺,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苦就是因为胆汁排泄紊乱。

另外肝开窍于目,肝脏出现疾病通常会引起两目干涩、视力减退。可以吃点滋阴健脾养肝的药,调理脾胃和肝。

舌苔发黑

舌苔发黑那可要当心了,因为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情况。

主要是舌丝状乳头增殖变黑所致。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浅不同。中医认为病人出现此苔,一定病期较长,病性比较复杂严重。

中医认为舌苔发黑是热极化火所致。还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容易生寒湿,舌苔会变得厚腻,开始是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或黑色。

临床发现,有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尿毒症、恶性肿瘤等,在病情恶化时,也会出现黑苔,这是病情危重的征象,应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

舌面无苔

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轻者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铁或维生素B2;重者则表示体内津液亏乏,病情深重。

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表示有肺心病。

舌苔暗红

即舌质暗红,舌苔光剥像牛肉一样。牛肉舌常见于恶性贫血患者。

长期食用玉米、高粱的人易缺乏烟酸,长期缺乏烟酸可导致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

富含烟酸的食物有动物肝脏与肾脏、瘦肉、全麦制品、啤酒、酵母、麦芽、鱼、家禽肉、无花果以及花生等干果。

食用花生时需注意,阴虚内热的人,不要吃炒花生,以免生热。在煮玉米时加入小苏打(碳酸氢钠),可增强机体对烟酸的吸收利用。

舌苔裂纹

舌面上的裂纹有深裂、浅裂以及各个不同方向的裂沟和皱纹。舌面上的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黏膜萎缩,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

正常的舌苔状况

一个健康的人,面对镜子看自己的舌头,应当是舌体柔润,舌质淡红,舌面上铺有薄而均匀的颗粒、干湿适中的白苔,此谓“舌淡红,苔薄白”。

为什么老中医要看舌头

舌尖对应心脏。左右对应的是胆肝。在心的上半部对应的是肺。在舌头的中心对应的是脾胃。舌根对应的是肾。

正常的舌头有两个指标,一个是舌头的颜色,一个是舌头的厚度和尺寸,大家无妨对着镜子伸出舌头看看。

正常舌头颜色必定美观,通常是淡红色到浅粉红色。假如太淡或许发白,就是有寒或许气血缺乏;假如发红或许绛红,就阐明身体有热;假如发暗紫色,就阐明有瘀血。

正常的舌头的厚度和尺寸要适中。

舌头太胖大,阐明脾虚;

有齿痕就是脾虚的加强版——脾湿;

要是舌头太瘦,阐明气郁;

要是又瘦又薄,阐明气血缺乏;

假如舌头上呈现斑驳、瘀点,就是瘀血;

假如舌乳头明显增大红肿,就阐明有热证;假如舌中心呈现裂纹,就阐明脾胃气缺乏。

观舌苔

舌诊是医师诊断疾病、观察病情、决定治疗、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接下来济南润康中医专家来跟大家具体阐明一下,舌苔不同的颜色,对应什么病患。

总结:舌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舌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经常检查舌头,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判断自己是否存在疾病,从而达到及早治疗的效果哦。

中医治病 看伤寒学少阳病别只盯着胆

中医在治疗疾病上,有非常大的优势,而中医的书籍也非常的多,很多都是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信懂中医的人都清楚《伤寒论》。同时,对于少阳病的治疗,中医也是非常占优势的,而中医认为,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不要就认为胆有问题。

可以这样说,研究和学习中医的人他们在学习《伤寒论》的进步其实都是有一点一滴的经验累积起来的。

文章指出了有些中医习惯以足六经解读伤寒六经的问题,并借自己的临床实践,提醒中医后学要深入思考“少阳病—小便利否—三焦—小柴胡”内在的联系,别只盯着胆。

伤寒入足经而不入手经

后世有谓伤寒六经皆指足之六经,殊不知麻黄汤证中麻黄与杏仁并用、承气汤证中大黄与芒硝并用,足以见其与手太阴、手阳明分别有涉。而当今之教材亦有厚此薄彼之嫌。

张寿甫称:夫伤寒之证固属于足经者多,而由足经以及手经者亦时有之。诚以人手足十二经,原无处不相贯通,是以六经分篇之中,每篇所列之证皆有连及手经之病。因此少阳证不能与足少阳胆之经腑证苟同。此外,当有手少阳三焦之证。

愚于临床遇一病人,始悟少阳三焦证之大概,兹列举于下。

好友之母,年五旬,患胃胀病二十余年,加重十余天。病因:其女婿因肝癌刚逝世不久,在生命的后20余天,主要由她来照料,因日夜操劳及心情郁郁寡欢,导致近日胃胀病加重。

主症:胃脘部胀满疼痛,如有巨石压迫。家属在旁不断说其有冷胃(本地俗称),该病人也不断呼喝。兼症:惧怕冷饮、冷食,而胃脘部又时觉有烧灼感;胸闷、心悸、气短、心烦难寐;纳呆、倦怠;口苦、咽干、恶心欲呕、喜太息;头痛、头晕;大便不通、便质时干时稀;四肢关节时有酸痛;身上肉多但松垮下垂;愁容满面、面色?白;舌淡嫩、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弦缓。

才开始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不是应该用理中丸、四逆汤这一类的药物,但是又想到,他是费了很大的时候到我这里来看病的,肯定不轻,所以应该细细的看看保证疗效才行。

便细细听其陈述症状,从头到尾皆有问题。见其有口苦之症,便怀疑是否为少阳证,心中默背《伤寒论》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前后相加少阳之七大主症,患者竟皆有之。唯“惧怕冷饮、冷食而胃脘部又时觉有烧灼感”可视为寒热往来之变通。又看其舌脉,支持少阳证。且其以脘腹胀满为主症,便又合以平胃散加减。

组方:北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党参18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苏叶10克,香橼15克,生白芍18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丹参18克,炒山楂24克,炒麦芽24克,炙甘草3克。7剂 ,水煎服。

效果:患者当晚回家立即煎药一剂服下,次日清晨便打电话来报喜,述其服药之后,夜间起来小便7、8次,现胃脘胀满几乎全消,连连道谢。我也有些十分诧然,又嘱其将所剩服下,以资巩固。此后,曾见面一次,面色已转至红润有光泽。且至今逾一年,仍未复发。

经过这个案例之后,我们收获了很多,所以今天将它们分享一些,希望大家还能够指正。

该病人以“胃脘部胀满疼痛,如有巨石压迫”来诊,此正如伤寒少阳证之“心下支结” (出自柴胡桂枝汤证条文,意即胃脘部似有物支撑的症候),患者如有巨石重压之症重于此。笔者以手扪之,则并无癥瘕积聚于内,故虑其纯是一团水与气凝结于内,而令病人能有此感。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且《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此,三焦为水液通道,其始于胃,终于膀胱。又《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三焦之所以能够有效行使决渎之官的职能,是因为三焦中寄有元气,正所谓《金匮·水气篇》第三十条所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条文中第一个气当为元气,第二个为水气。故气不转,正如本案中病人一副气郁面容,其体内元气必将怠惰不行,三焦水液又何以气化?且该病人上下左右内外之三焦病症尽现,又与该条文合拍。

或问:该病人脘腹胀满为何因小便得利而消?况且其症并无小便不利之症且所处之方中并无一味专利小便之药?《古今医统大全》有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可见膀胱为三焦之出口,三焦之气化正常,则常可从小便作解。

方中小柴胡汤可以运转少阳之枢机,少阳枢得转,其气化正常,气行则水行,体内无用之水自能从小便作解。况《本经》原有明文:小柴胡汤君药柴胡 “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故少阳证主方小柴胡令病人频频小便而病愈便不足为奇,正如服小柴胡汤之后常致汗出或大便而解,理为相同。

总之,六经虽主要指足六经,但所涉之手经不可忽视,而小柴胡汤治少阳枢机不利,除利于胆气之枢机,其利于三焦之枢机更是不容小觑。

看到这里,现在大家是不是知道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关心胆的问题了吧,大家一定要注意,尤其是一些正在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搞清楚状况才可以的哦。希望,这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中医治病 左病右治的平衡疗法

我们都知道中医博大精深,很多疗法可能我们自己都不能了解的,但其实它的功效就是那么的强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做到左病右治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左病右治,中医的平衡疗法。

中医平衡疗法可能一般人并不是很了解的,但是其实它的治病疗效非常的好,那么具体的平衡疗法是什么样的呢?

人体对应平衡疗法,源于中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治病理论。如头痛按手脚,膝痛按手肘,坐骨神经痛按肩部。其操作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很适宜中老年人使用。

应用原则是

上对应下,左对应右,躯干对应四肢。即左手对应右脚,左臂对应右腿,前臂对应小腿,头部对应手脚,颈部对应手腕脚踝,腰部对应肘窝腘窝。选取对应部位敏感点。病变部位一般比较敏感.按压有酸、胀、麻等异样感觉,或可摸到条索、肿块。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敏感点进行按压治疗。

手腕扭伤

手腕局部疼痛肿胀,先在与之对应的脚踝处找出敏感点,即左手腕伤,到右脚踝找敏感点;右手腕伤,到左脚踝找敏感点。找到后用力按压,每次按压15分钟,每天3次。

腰扭伤

扭伤后腰部疼痛难忍。行动困难,与之对应的肘窝、腘窝处会有酸胀疼痛感,找出敏感点用力按压15分钟,每天5次,3天即可缓解。

偏头痛

发作时,其对应的敏感点在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靠小指侧和第4脚趾间关节靠小趾侧,对每个敏感点都用力按5分钟,每天2次,2周为1个疗程。

肩周炎

是肩关节及其周围韧带肌腱的炎症,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敏感点在脚背距4与5脚趾交接点往上3厘米处,每次按15分钟,每天2次,20天为1个疗程。

膝关节炎

表现为膝关节红、肿、热、痛、关节畸形。膝部对应肘部,选肘部横纹肌处的敏感点用力按压使有痛感,每次15分钟,每天3次,20天为1个疗程,即可缓解。

坐骨神经痛

表现为从腰部向一侧臀部至足部放射性疼痛,其对应的敏感点在后肩部,用手摸有酸痛感,或有肿块。一侧病变,点按对侧即可,每天1次,每次15分钟,中午12点治疗效果佳。疼痛消失后,要继续点按1周,以巩固疗效。

左病为何能右治?

中医认为认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联系内脏与皮表的通道,而经络走向都有一定的路线,遍布全身。

而中医治病则是按照经络的走向,从整体出发,灵活的变通。不一定遵循头痛医头的治病方法,常常是头痛医脚、左病右治、上病下治。

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左病右治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左病又治的功效还是蛮强大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试试的哦,相信会帮助到大家的哦。

中医治病的五个误区

虽然现在西药泛滥,但是相信中医科学的人也是仍未减退,那么中医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呢?中医真的能够治疗百病吗?我们要如何正确理解中医呢?大家要警惕五个误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1、一个症状挂一个号

门诊中有不少患者看中医时挂多个科室的号。比如一个人有咽喉痛和失眠,就同时挂耳鼻喉科和失眠门诊的号。其实只用看哪个症状严重,就以这个为准挂号。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失眠的患者同时有慢性咽炎,可能致病的共同原因是阴虚火旺,使用滋阴泻火的方法则二者均可获效。

2、试探大夫诊脉水平

切脉是中医四诊的一种手法,很多老百姓觉得高明的医生只需要三个指头,不用患者开口,就能知道患者的病情,故此,有些患者不说病情,只是让大夫把脉。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医四诊,切脉在最后,民间亦有“病人不开口,医生难下手”之说。有些病情,患者不说,再高明的大夫也搞不清楚。

3、慢性病才可找中医

很多人认为:中药见效慢,是治疗慢性病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医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疗效并不慢,如退热、止痛、止喘、止泻等,如果用药对证,均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失眠门诊中,治疗许多顽固性失眠患者,只要诊断准确,用药后当晚即可安然入睡,其效果不亚于西医的安眠药。

4、热天不宜吃中药

很多人认为热天不宜服中药,许多患者有病扛着,非得等天凉再治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医的特色是辨证施治,治疗时会考虑到季节的因素,加一些相应的季节用药。

5、看中医前吃深色食物

一般上午看中医,应该以空腹为好,而且就诊前有些影响舌苔的食品还是要注意别吃,比如紫米粥,咖啡,豆腐脑里的韭菜花,水果中的杨梅,桑葚等均可引起舌苔的变化。有些人喜欢在刷牙时刮舌苔,严重影响了医生对病情的判断。还有一些女士每天的例行化妆,给医生造成错觉,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

推荐阅读:

  1. 从舌头看健康 老中医看病为啥要先看舌头
  2. 中医治病 看伤寒学少阳病别只盯着胆
  3. 中医治病 左病右治的平衡疗法
  4. 中医治病的五个误区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336735.html
本文标签:中医临床 中医治病 中医治病的原理 中医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