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推荐14种中药泡水喝防秋燥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5-10-12

14种中药泡水喝防秋燥

1.菊花

干燥的秋季,不少人喜欢喝点花草茶,而菊花茶更是不少人的首选。秋季多喝菊花茶,不仅滋润清热,还可以祛除体内病菌,增强免疫力。常用电脑的上班族,喝菊花茶确实对保养眼睛有好处。

2.麦冬

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常感到口腔干燥、咽痛,此时如果用点麦冬,有润燥生津的作用。麦冬性甘、微苦、微寒,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燥滑肠,用于阴虚引起的咽干鼻燥、干咳、咳血、口渴、心烦、健忘、心悸、肠燥便秘等病症。

3.西洋参

想缓解秋乏不适,可以用西洋参泡水喝。西洋参有明显的抗疲劳、提神及一定的滋补和益气作用。如将西洋参切片,每次取5—10克,用开水冲泡着喝,可单味泡服或含服,也可加入茶叶中泡服。

4.红枣

对于长时间对着电脑,经常熬夜加班的上班族来说,坚持用红枣泡水饮用可以帮助肝脏的排毒。建议用红枣泡水之前,将红枣撕开,因为红枣的表皮坚韧,不容易消化,整颗一起冲泡的话很难将其中有效成分完全的溶解出来,大大的降低了其功效。

5.枸杞

枸杞具有解热、治疗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疗效,而将枸杞根煎煮后饮用,能够降血压。枸杞茶还具有治疗体质虚寒、性冷感、健胃、肝肾疾病、肺结核、便秘、失眠、低血压、贫血、各种眼疾、掉发、口腔炎、护肤等作用。

6.茉莉花

茉莉花茶是带有芳香气味的茶饮,通常这一类型的花茶都会具有醒脾开胃的功效,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如果出现了食欲不振、咽干口燥、口臭牙痛,或者伴随腹胀便秘等秋燥症状,可以多喝一些茉莉花茶,这样不仅可以生津止渴,而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7.罗汉果

从中医角度来说,罗汉果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利咽、滑肠通便的作用,眼下吃罗汉果非常利于降火润肺。罗汉果对于治疗急性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都有很好的效果,用它冲水浸泡,是一种极好的饮料,既可以提神生津,又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把罗汉果掰碎,一片片地泡水喝,是最简单的方法。

8.玫瑰花

玫瑰花茶这一类美容养颜类的花茶,不仅可以红颜润肤,而且能够解郁活血,治疗痛经,改善月经失调。在秋季,气温降低,天气干燥,女性朋友可以多喝一些玫瑰花茶来滋润去燥,养血暖胃,对于女性的健康非常有帮助。

9.莲子心

秋季气候凉爽,人们睡眠的气象条件大为改善,但如果不适当加以注意,睡眠质量将会大受影响。对于高血压或者睡眠不好的朋友,还可取莲子心、生甘草各3克,开水冲泡当茶饮用,每日数次,具有清心、安神、降压功效。

10.桂花

寒凉的季节,喝点桂花茶可以暖胃。古人认为桂花为百药之长,可以“散冷气”。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肠风血痢、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

11.百合花

秋冬季节容易出现喉咙干燥咳嗽症状,因此需注重“养阴”。从中医角度进行养阴,百合花是不错的选择。百合具有降火宁神、润肺化痰的功效,对于治疗阴虚咳嗽、上火痰多、失眠多梦等都有显着功效。百合里面含有蛋白质、钙质、磷质、铁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生物碱等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素。

12.金银花

芳香的金银花是我国古老的药物,享有“药铺小神仙”之誉。祖国医学记载,金银花性寒味甘,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可以祛邪;既能宣散风热,又善清热解毒,可治疗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痈疽、咽喉肿痛及热毒血痢等,效果显着。金银花可以起到很好的清热解毒之效,能减缓喉咙肿痛,心烦心闷等症状,在秋季饮用金银花还能预防转季时容易患上的感冒。

13.姜苏

姜苏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胃之功,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或有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症状的肠胃不适型感冒。此方以药代茶,味少而精,实用简便。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而苏叶也叫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选取生姜、苏叶各3克,将生姜切成细丝,苏叶洗干净,用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每天喝2次,上下午各温服1次。

14.银耳

银耳中含有一种重要的有机磷,具有消除肌肉疲劳的功能。它被人们誉为“菌中之冠”,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之补药。女性朋友常服银耳汤,可起到嫩肤、祛斑、美白的效果。银耳还是富含膳食纤维,植物性胶原蛋白的减肥食品,可助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保持女性身材的苗条。银耳泡水喝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的功效,特别适用于阴虚咳嗽。

温馨提醒:秋季喝茶也有讲究。爱美的女士,适宜喝花茶,像玫瑰花茶,有美容、抗衰老的功效;偏瘦的人,在秋天则要远离浓茶,多喝清淡的菊花茶。

中药怎么熬 中药的注意事项

熬中药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容器,不同的容器药效也不同,最好是选择砂锅。其次在熬中药的时候要看中药里有没有发霉的物质,再用温水慢慢的浸泡20-30分钟,这样中药的药效可以更好的散发出来。刚开始熬的时候,前期使用大火,把所有的药和水全部都煮沸,然后再改为小火慢慢的煮,熬的时间也不要太长。

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1、煎药器皿的要求。想要获得一个好的中药效果,那么煎煮的器皿也是具有一定要求的。中药的效果以及质量和煎煮的器具具有密切的关系,最好的是选择砂锅、瓦罐以及搪瓷的,千万别使用铁器、铜器或者是铝制品进行。

2、如果需要使用到包煎,那么最好选择一些纯棉的纱布进行。

3、煎药的方法,一般都是选择大火烧开,然后小火煎煮半个小时左右,滤除药液之后进行第二次的煎煮。

4、一般的中医都是需要温服的,如果在服药之后出现恶心想吐的情况,那么可以适量的服用一些橘子皮或者是生姜,能够有效的防止呕吐。

5、饭后服药,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身体的吸收。

6、相比于西药来说,中药治疗的时间比较长,并且服用起来也会更加的麻烦。

吃中药时不能吃什么

1、生冷类食物

2、辛辣类食物

3、发物类食物

4、鱼腥类食物

5、油腻类食物

潜藏在厨房里的中药 葱姜能散寒通阳

  “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很多食物可以当成药物来食用,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其实在我们的厨房里就有很多中药,而且很常见,如葱姜蒜、香菜、花椒等,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藏在厨房的中药。

  厨房里的中药铺

  葱姜

  葱姜蒜是炒菜时最常用的辅料,葱姜均是味辛性温之品,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不管是古装剧还是现代剧,情感剧还是悬疑剧,不管外头是瓢泼大雨还是大雪纷飞,总会有人为回家的男/女主角递上一碗热姜汤,顺便还有一句“喝点姜汤祛祛寒”。有木有!冬天出去聚餐,还经常会有贴心的小伙伴点上一份姜汁可乐,有木有!生理期疼得不想动,舍友塞给你一杯热水,不用低头就知道,红糖姜水!可见姜驱寒通脉的功效真是深入人心。

  相比之下,同为解表剂的葱白似乎就不那么有名了。说起葱,脑海里闪过的画面往往都是“京酱肉丝”、“小葱拌豆腐”、“煎饼卷大葱”……葱白咬到嘴里味道辛辣窜鼻,感冒流了几天鼻涕的都能……咦?怎么鼻塞好多了?没有错!你发现葱白的厉害之处啦!《肘后方》中记载,葱白豆豉汤能治疗“通阳发汗。主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者。”翻译过来也就是为刚刚感冒,身体发热但不出汗,感觉怕冷,头痛鼻塞的人准备的。

  蒜

  外面买回家的卤味,吃前拍两瓣蒜拌一拌已经是常识了吧。大蒜杀虫的能力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来认识一下大蒜鲜有人知的本领:消积滞。没错,大蒜能治消化不良,尤其是食欲不振和肉食积滞。下次出门吃自助撑到难受,就不用四处找山楂啦,掰两瓣蒜搞定!推荐搞定前再嚼两粒花生米,可以去去嘴里的蒜味儿。

  芫荽

  芫荽?这是什么?没有听说过呀!来来来,教你念yán suī。这是厨房里常见的一种绿色蔬菜,爱吃它的人和讨厌它的人一样多。早点摊上经常听到食客吆喝,“老板来碗馄饨,不要!”有没有猜到是什么?没错!就是香菜!

  香菜是个好东西啊,上能治感冒下能治脱肛,中间能透痘疹、开胃。当然,也是因为味道过于辛香走窜,和大蒜一起被不少人“嫌弃”。

  花椒

  说到花椒,第一反应就是麻辣的川菜。花椒的功效可不少,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泄泻、痢疾、牙痛、蛔虫、疥疮等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的牙痛,犯起来的时候不妨捏一粒花椒咬在牙齿间。因为花椒有局部麻醉作用,一会儿就不痛了。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入冬了,干冷的冬天会出现一大批皮肤瘙痒的患者,除了减少洗澡次数和“轻搓泥”以外,用花椒水来擦擦患处也会缓解瘙痒难耐的症状。

  对于关节痛的患者,花椒50克压碎,鲜姜10片、葱白6段切碎,三味材料混在一起,装在纱布包内,在药袋上放一热水袋,热敷30~40分钟,每日两次可治关节痛。

  八角——抗流感

  八角也是家庭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调味品,中医认为,八角用得好,可以预防流感。药膳里面加点八角能增强免疫力及抗流感。

  推荐药膳:黄芪八角鱼片

  鱼肉片500克,黄芪15克,八角5克,青椒丝少许。黄芪、八角略洗煎汁备用;鱼片去腥味处理后加黄芪八角汁少许略腌;下锅炒一下放入少许青椒丝略翻即可。

  芡实——补肾延年

  芡实,又名鸡头米,也被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古药书中说它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泻,止带,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它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

  推荐药膳:芡实马齿苋瘦肉汤

  芡实100克,马齿苋50克,瘦猪肉150克。将三味洗净,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调味食用。此肉汤有清热解毒、祛湿止带的作用。

  入炊之米

  大米(粳米)味甘性平,可补中益气。而糯米味甘性温,更有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的作用。而小米(粟米)还能除烦渴,止吐逆反胃,止泄泻之功。所以在夏天,人心中多烦热之时,若以小米粥作餐食,烦渴可止。而冬天更宜熬一锅糯米红薯粥,食之养人。在重庆民间还有一种“阴米”,专作滋养之品,为大米蒸熟后在干燥阴凉处阴干而成,认为其滋阴之力较甚。

  一位老中医提供了一个验方:以阴米加薏苡仁核桃仁,熬粥,早晚各一服,可治脚肿。《本草纲目》载:“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宜胃。……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而核桃仁温补肺肾。阴米,薏苡仁,核桃仁,三者共奏健睥,滋阴,利水消肿之功效。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几种厨房里常见的中药,这些可以当成日常食物来食用,也可以当成中药来用,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去寻找下。

七种中药祛湿最管用

夏季吃什么祛湿?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那么夏季如何祛湿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中药,祛湿最管用,不妨来看看。

在夏天由于天气较热,湿气也较重,这是我们的身体的湿气就会上升,这时是湿气当令,我们的身体的脾与之相对应,这时候的脾气是比较旺的,而脾在体内是一个喜欢燥而且怕湿气的一个脏器,夏天天气湿气过盛,我们的脾就容易受损,从而导致了人体的抵抗力的降低。

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2、五指毛桃

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它的作用是补虚的能力很强,也可以补脾和肺气。

3、苍术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和北苍术的根茎。芳香能化湿,味苦也能化湿,故祛湿力较强,湿浊去而脾运健,故有健脾作用。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闷呕恶、腹痛泄泻、舌苔白腻等,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4、绵茵陈

绵茵陈是广东民间十分熟悉的祛湿类中药,在春湿夏暑时常入药入汤,它价格十分便宜且随处可见,但它早在《神农本草经》时就被列为上品。中医认为它能清湿退热、利胆去黄,尤善治三焦湿热,以及黄疸、肝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等。

5、五加皮

五加皮为祛风湿类中药,具有祛风湿、强筋骨和利水的功效,同时它还有补肝肾、壮筋骨的作用。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6、白术

白术可以补脾气,对胃的好处也可以,还可以止汗、利于小便、安胎等功能

7、赤小豆

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功效。它清热作用比绿豆弱,但利水祛湿作用更强,不但可以治疗一般的水肿,甚至可以治疗“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赤小豆一般用来熬粥或做馅。

中药药方可温和增高

现代社会对身高的标准是,女孩子“亭亭玉立”,这至少要包括两腿修长,男青年则要“伟岸英俊”。尽管现代社会经济发达,有效增高却是一直的难题,但是在中医看来这完全是小问题。

男性增高——中医药方

每个男性都曾梦想成为身高180以上的猛男,「长高」似乎已成为青春期男性共同的目标。如果不想花大价钱,不妨试试中医转骨方,青春期的男性服用,对生长发育有不错的帮助。

男性想长高,青春期是重要的黄金阶段,尤其是初中时期的男孩,如果调养得当,想长的较高之机率会较大,但有些父母操之过急,太早即给小孩食用增高补药,却往往只会对小孩的生长发育造成反效果,应特别当心。

1.材料:

杜仲2钱,芡实2钱,淮山2钱,牡蛎2钱,连须2钱,金英子2钱,龙骨3钱,苡仁2钱,远志1钱半,甘草7分,炒枣仁2钱,锁阳1钱半,西洋参2钱,茯神2钱,小茴2钱,老姜5片,麻油适当,水酒各一半,小公鸡1只。

2.作法:

先以麻油炒香公鸡,加入适量的水及酒,再将药材加入,炖约1小时,即可食用。

3.服用方法:

每周服用1到2次,总共需吃5到6次。

特别提醒:这帖药方不要太早吃,最好等进入青春期开始发育后再服用,服用前后有任何问题,最好立即请教中医师,才能确保安全。

女性增高——中医药方

只要人体的身长板仍未停止,想再长高就不会是梦想,女性若想利用服用中药来帮助长高,在初潮第一次月经前后,是最好的时期,这个时期调养得当,对长高较有帮助。

1.材料:

川七2钱,大金英2钱,小金英2钱,红花1钱半,冬虫夏草2钱,桔梗2钱,金不换1钱半,九层塔适量,老姜5片,水酒各一半,小母鸡1只,麻油适量。

2.作法:

先以麻油炒香老姜及母鸡,再加入适量的水及酒,将材料通通放入,炖煮约1小时,即可食用。

3.服用方法:

每周吃1到2次,共吃5到6次即可。

特别提醒:本方不宜过早食用,最好等到初潮第1次月经后服用效果最佳,若有任何疑问,应请教中医师。

推荐阅读:

  1. 中药怎么熬 中药的注意事项
  2. 潜藏在厨房里的中药 葱姜能散寒通阳
  3. 七种中药祛湿最管用
  4. 中药药方可温和增高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8723.html
本文标签: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