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食疗养生

湿气的症状是什么?推荐十大食疗方吃湿气

网友投稿 食疗养生 2022-05-20

中医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干、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引起疾病。

湿邪通常有外湿、内湿两种。外湿多为气候潮湿、水淋雨、居住湿气引起的内湿过度嗜酒或过度饮食冷却,寒湿内脾阳失运,湿气自生。总之,任何湿邪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伴有精神衰退、嗜睡、身体困难、不想喝水等一系列湿浊内盛的症状。而眼下阴雨连绵的天气,人们长期处于过度潮湿的环境中,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湿邪入体而引发湿症。

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有湿?

如果最近两周内经常有以下表现,表明体内有湿气需要治疗。

一、头部沉重四肢疲劳:湿性沉重,其特点是沉重、失眠、记忆力下降、愤怒、干燥。

二、嘴里粘着舌苔:感受湿邪最典型的表现是嘴里粘着。

三、胸腹膨胀小便不良:湿是阴邪,容易滞留脏腑,阻碍血气运行,腹胀,脾胃功能异常。湿邪停在下焦,小便短而不舒服。

四、下肢浮肿便瀑布腹泻:经常表现为下肢浮肿,朝轻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着,结束后心情不好。

五、脚缝痒,起水泡或溃烂。

潮湿入侵,推荐以下10种食疗方

1:山药茨实薏苡汤

材料:怀山药15克,茨实15克,薏苡15克,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

1.用水浸泡怀山药,去除硫的味道。

2.扁豆、薏苡用锅炒至微黄,猪排骨洗血污,切片。

3.茨实、北芪、白术用清水清洗,将所有材料放入汤锅中,用中火煮1小时半,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有健脾醒胃、去湿抗疲劳作用,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推荐2:生土茯苓煮猪瘦肉

材料:

生土茯苓200克,马蹄10个,萝卜1根,连须玉米1根,枣3根,陈皮1/3根,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做法:

1.各自清洗。鲜土茯苓切块,马蹄去皮,萝卜,玉米切块,枣去核,陈皮浸泡。

2.与猪瘦肉、姜一起煮,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沸腾后,改变火煮约2小时,加入盐即可。4~5人使用。

效果:土茯苓具有祛湿热、利筋骨、健脾胃的效果,新鲜土茯苓具有清爽、美味、滞后的马蹄、宽中益气滋润的萝卜煮猪瘦肉汤、清热祛湿解毒、健脾养胃润肺的功效。

红豆冬瓜煮生鱼汤

材料:红豆60克,冬瓜750克,生鱼2条,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

1.红豆洗净,冬瓜洗净,切皮,生鱼洗净,去鳞,去内脏,慢慢煎至微黄

2.猪瘦肉洗净,不用刀切整体。与生姜一起放入瓦锅中,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

3.武火煮沸后,改变火煮2小时半,加入适量的盐、油,3~4人使用。

效果:红豆冬瓜煮生鱼汤清淡,营养丰富,同时具有除湿健脾的作用。赤小豆是广东民间常用的煲汤料之一,有健脾去湿,消肿解毒的作用,而生鱼能补脾利水。

推荐4:白鲫煮汤

材料:鲫鱼、陈皮、香菜、生姜

做法:用油煎鱼两面,用热水煮汤,煮成白乳状。然后陈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滚一点3分钟,加入调料调味即可。

功效: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健脾去湿,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是健脾祛湿的好处方。

推荐5:山楂扁豆金银肾汤

材料:山楂40克,炒扁豆50克,新鲜鸭肾、鸭肾各2个,猪肉200克,陈皮1/4个,生姜3片。

做法:各药材清洗、浸泡、陈皮去肉的新鲜鸭肾清洗切开,去除污垢,不剥鸭内金,可以清洗的鸭肾温水浸泡,清洗猪肉清洗。一起放入瓦锅中,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煮2小时,加入盐即可,为3~4人。

效果:食欲消失,健脾祛湿。

推荐六:花薏米炒扁豆瘦肉汤

材料:木棉花20克,鸡蛋花、槐花各2克,薏米、扁豆各30克,陈皮1/4个、猪瘦肉400克,生姜2片。

做法:各配料洗净,稍浸泡,陈皮去瓢,猪瘦肉洗净,整块不用刀切。一起与生姜放进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效果:清热除湿,消除脾虚湿困。

推荐7:棉炒扁豆煮鲫鱼

材料:棉20克,炒扁豆30克,米15克,鲫500克(1条),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各药材料稍浸泡,洗净;鲫鱼宰洗净,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猪瘦肉洗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下盐便可,为3~4人量。

效果:祛湿健脾益气。

八:参芪粥

材料:黄芪15克,党参15克,薏苡60克,扁豆15克,枣2个,米100克。

做法: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药汁煮好后,去除药渣,将薏苡、扁豆、枣肉、米一起放入药汁煮沸,用文火煮成粥。

效果: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苡、扁豆可以祛湿,做养胃粥,补充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湿气带来的身体不适。

推荐九:扁豆瘦肉汤

材料:扁豆100克,陈皮1/4个、猪瘦肉400克,食盐、生姜适量。

做法:

1.把猪肉切块洗净,陈皮去瓢,生姜切片;

2.把1中的食材一同放进煲内,加入清水,先用大火煲沸后,改为小火煲1~1.5小时,加入适量食盐便可。

效果:本汤可清热除湿,消除脾虚湿困。

十:五指桃鸡脚煮猪脊骨

材料:五指桃100克,鸡脚3对,猪脊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

1.各自清洗。鸡脚去甲,敲,猪脊骨敲。

2.将生姜放入锅中,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煮沸后,改为火煮约2小时,加入适量的盐即可。这个量可以用3~4个人。

效果:益阳健脾祛湿,活络强筋健骨。

推荐阅读:

春季健脾祛湿食疗推荐三种中医滋补食谱

回南天需要预防四种疾病的六种健脾祛湿汤喝湿气

健脾祛湿鳄鱼干燥清凉汤

小满养生谨记五要点 健脾祛湿防热病

小满节气该如何养生?小满节气养生方法有哪些?小满节气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当人们生活无规律,饮食不定或过食辛辣油腻之时,就会产生内热,如口舌生疮、便秘等。小满节气中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满节气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宜健脾祛湿

小满过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雨水开始增多,预示着闷热、潮湿的夏季即将来临。此时,大自然中阳气已经相当充实,也处于一个“小满”的状态。根据此气候的特点,此时养生的重点是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

有句话叫“暑多挟湿”,也就是说暑热之气最易与湿邪一起侵犯人体。其实这个时候,湿邪往往已经打入人体内部潜伏起来,等到大暑时节,湿邪主气的时候,暑、湿就会内外呼应,使人们陷入湿气的困扰,从而引发很多问题,比如风湿病、脚气、痤疮、妇科炎症、水肿、肥胖等。

《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认为,像四肢沉重、容易疲劳、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头晕等问题都跟体内湿气淤堵有关,属于脾失健运,需要在湿气刚开始时消灭掉。脾主运湿,脾胃功能好,就能把多余的湿气运化出去。所以,此时养生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健脾祛湿上。

此时节,应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并注意防暑降温;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采取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防热病湿疹

小满预示着夏季闷热、潮湿的天气将要来临。小满养生要注意“防热防湿”。

此时天气闷热潮湿,为皮肤病发作提供了条件,易引发脚气、湿疹等疾病。因此,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同时注意衣物材质的选择,尽量穿一些透气性好、能吸汗的衣袜,以避免湿气郁积。

由于日长夜短,气温渐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产生疲劳感,引发便秘、口腔溃疡、咽痛等症状。因此,必须在重视饮食起居及劳逸结合的同时,调节好七情六欲,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以免个体免疫力的下降,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按揉足三里

小满这一节气,可按揉足三里与丰隆穴来保健。

取足三里穴时,应当膝屈曲,外膝眼向下4横指,旁开胫骨前嵴1横指处;丰隆穴为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常用的保健方法是拇指按揉足三里与丰隆穴:用拇指着力于足三里或丰隆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

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忌心神不宁

小满后天气渐热,但早晚仍会较凉,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同时也应当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规律,早起晚睡,但保证睡眠时间,以保持精力充沛。

小满时节,天气闷热潮湿,正是皮肤病高发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这里说的就是“风疹”病,此病除了与湿郁肌肤、肠胃积热有关,还有身体素质因素,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容易诱发皮肤病。

小满时风火相煸,人们也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病。古人认为,夏主火,内应于心,夏季应该特别重视对心脏的调养。西医也认为夏日炎热会影响人们的心脏功能,天气变热,体内血流加快,心脏的负荷也相应变大,因此夏季平心静气重养心。夏季切忌心神过度激动,尤其是过于喜悦,这样会伤害心神。此时可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如下棋、书法、钓鱼等怡养性情,也可晨练,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为宜,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

午睡勿贪凉

小满过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会较凉,气温日差仍较大,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同时也应当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规律,适当增加午睡时间,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保持精力充沛。

小满时,人们易烦躁不安,要调适心情,保持心情舒畅,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可多参与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为宜,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

七款夏季健脾祛湿汤

现在进入夏季时节,此时气候多变、多雨潮湿,生活中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湿气入侵,并引发易疲倦、困乏等症状。因此,这时候的养生重点便是祛湿。那么夏季祛湿吃什么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款夏季健脾祛湿汤,超管用,一起来看看吧。

【鲜土茯苓煲猪肉汤】

材料:鲜土茯苓(菜市场有售)200克、猪肉500克、生姜1~2片。

做法:鲜土茯苓洗净切片,猪肉洗净,整块不必切。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两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功效:祛湿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解析: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功用。茯苓不仅很有营养,而且口味平和,它既能健脾、渗湿,又可用作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具有利湿而不伤正气的作用,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温馨提示: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砂仁陈皮鲫鱼汤】

材料:砂仁6克、陈皮1/4个、鲫鱼300~400克、芫荽4棵、生姜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陈皮浸泡去瓤,芫荽洗净。鲫鱼宰净,置油锅慢火煎至两边微黄。将砂仁、陈皮、鲫鱼、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两小时,调入适量芫荽及食盐和生油便可。

功效:健脾祛湿。

解析:砂仁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在我国,砂仁还是菜肴调味品,特别是咖哩菜的佐料。中医认为,砂仁主要作用于人体的胃、肾和脾,能够行气、和胃、醒脾。鲫鱼健脾利湿,滋养脏腑。因此,本汤具有健脾补虚、行气利水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食欲不振、体虚水湿停滞、水肿等人群。

温馨提示:阴虚有热之人及妇女产后不宜食用。患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干燥综合症等病症者不宜服用。

【三花薏米炒扁豆瘦肉汤】

材料:木棉花20克,鸡蛋花、槐花各2克,薏米、扁豆各30克,陈皮1/4个、猪瘦肉400克,生姜2片。

做法:各配料洗净,稍浸泡,陈皮去瓤,猪瘦肉洗净,整块不用切。一起与生姜放进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两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清热祛湿、解脾虚湿困。

解析:薏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利尿消肿。薏米还可做成粥、饭。尤其对老弱病者更为适宜。

温馨提示:由于薏米微寒,如果脾胃较为寒凉的人,可以先把薏米炒一下再用于煲汤、煲粥等,可改善其寒性。

【五指毛桃土茯苓炖瘦肉】

材料: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各100克,瘦肉一斤,陈皮5克,盐少许。

做法:五指毛桃根和土茯苓洗净后浸泡片刻;瘦肉洗净切成块,汆水捞起备用;用汤煲煮水,沸开后加入所有食材,武火煮10分钟再转文火煲一两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益气健脾。

解析:五指毛桃被称为“广东人参”,其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肺、利湿舒筋之功,适用于脾虚浮肿、食少无力。

温馨提示:本品具有祛湿化滞、滋阴降火、健脾开胃等作用,男女老少皆可食用。

【赤小豆粉葛鲮鱼汤】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陈皮1/4个、鲮鱼400克、生姜3片。

做法:赤小豆、陈皮分别洗净,陈皮去瓤;粉葛削皮洗净,切块;鲮鱼宰净,去脏杂,慢火煎至微黄。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两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祛湿润燥、清热下火。

解析:赤小豆性平,味甘、酸,能利湿消肿。除了用于煲汤,它还可用于煮饭、煮粥或磨成粉做成各种糕团面点的馅料,美味可口。

温馨提示:尿多之人不宜食用赤小豆。

【木棉花炒扁豆煲鲫鱼】

材料:木棉花20克、炒扁豆30克、薏米15克(中药店均有售)、鲫鱼500克(1条)、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各药材料稍浸泡,洗净;鲫鱼宰后洗净,煎至微黄;猪瘦肉洗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两小时,下盐便可,为3~4人量。

功效:祛湿健脾益气。

解析:木棉花是民间祛湿的好食材,既有祛湿功效,又平和清润,最宜春季之用。

温馨提示:木棉花(干品)可以用来泡茶、煲汤、入药。

【山楂扁豆金银胗汤】

材料:山楂40克,炒扁豆50克,鲜鸭胗、腊鸭胗各2个,猪肉200克,陈皮1/4个、生姜3片。

做法:各药材洗净、浸泡,陈皮去瓤;鲜鸭胗洗净剖开,去脏杂,可不剥去鸭内金,洗净;腊鸭胗温水浸泡,洗净;猪月展肉洗净。一起放进瓦煲内,加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盐便可,为3~4人量。

功效:健脾祛湿、开胃消滞。

解析:扁豆甘平、性温,是一味补脾而不滋腻、除湿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湿良药,可用于脾虚有湿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泄泻。与人参、白术同用,以加强健脾化湿之力。

温馨提示:市场上销售的扁豆与中药材的白扁豆没有区别,所以,大多数人都能食用。

春季煲什么汤去湿 六款汤水健脾祛湿

春天煲什么汤去湿?进入春季,湿气加重,人就容易生病,多喝去湿汤是最好的缓解方法。那么春天煲什么汤去湿呢?适合春季养生的去湿汤有很多,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春天煲什么汤去湿。

“湿”即是滞留体内的多余水分。湿气一般夹“寒”而来,除了注意保暖外,多吃温补、健脾胃的去湿汤,让湿气随大小便排出,是去湿的好方法。

因为汤里大多数营养成分都是水溶性的,极易溶解于汤水中,煲汤的过程,等于进行了一次加工提取,免除了胃肠之劳,减轻了消化系统负担。此时,只要喝汤,就能得到这些有用的营养,而且喝汤比其他饮食方法更易被吸收。春天煲什么汤去湿?下面为您介绍。

1、荷叶薏米煲瘦肉汤

材料:荷叶、薏米、瘦肉、莲子、扁豆、干淮山适量。

做法:将莲子、薏米、扁豆和干淮山洗净,薏米、扁豆和淮山浸泡一个小时;瘦肉洗净,切块,汆水捞起;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中小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升发阳气,健脾祛湿,驱除疲劳。荷叶有升发阳气之效,加上健脾祛湿的薏米、扁豆,能改善因天气潮湿而令人感到疲倦乏力与不爽的感觉。

2、芡实莲子苡仁汤

材料:排骨500克,芡实30克,莲子20克,苡仁30克,陈皮5克,姜1块。

做法:首先把芡实、莲子、苡仁放在清水里浸泡清洗,然后把排骨剁成小块,水开之后,焯一下,然后把排骨、芡实、莲子、苡仁、陈皮和姜全倒进砂锅里,用大火煮开,煮开之后,改用小火炖两个小时,最后放点儿盐,这道芡实莲子苡仁汤就可以食用了。

功效:芡实和莲子有健脾益肾的作用,苡仁健脾祛湿,陈皮,醒脾行气开胃。

3、冬瓜赤小豆煲生鱼汤

材料:赤小豆60克、冬瓜750克、生鱼2条、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赤小豆洗净,冬瓜洗净,连皮切,生鱼洗净,宰净去鳞、内脏,慢火煎至微黄。猪瘦肉洗净,整块不用刀切。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盐、油便可,供3—4人用。

功效:赤小豆冬瓜煲生鱼汤清淡不腻滞又富有营养,同时又有祛湿健脾作用。赤小豆是广东民间常用的煲汤料之一,有健脾去湿,消肿解毒的作用,冬瓜能解暑气,而生鱼能补脾利水。

4、猪横脷夏枯草汤

材料:猪横脷,夏枯草、棉茵陈,生姜。

做法:猪横脷先飞水去腥备用;将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横脷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煲1个半小时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祛湿,去肝热,对糖尿病人还有食疗功效。

5、三豆鳅鱼健脾祛湿汤

材料:泥鳅300克,红豆30克,黑豆30克,赤小豆15克,绍酒10克,生姜5片。

做法:将泥鳅放入清水,吐净泥土后宰杀,去内脏,洗净;将红豆、黑豆、赤小豆洗净备用。将炒锅以大火烧热后加入素油,放入泥鳅煎至7分熟后盛起备用。将油煎泥鳅与洗净的红豆、黑豆、赤小豆、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以大火烧沸,小火熬煮2小时,放入绍酒,调入适量精盐即成。

功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极高,其肉含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性味甘平,具有温中益气、祛风利湿、解毒、利尿等作用,红豆补血、利尿、消肿,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此汤有清暑祛湿、健脾补肾的功效。

6、萝卜莲子猪舌汤

材料:萝卜750克、莲子50克、芡实25克、蜜枣3枚、猪舌500克、猪骨750克。

做法:萝卜连皮洗净,斜向切成中块;莲子、芡实、蜜枣去核洗净,用清水稍浸泡;猪舌反复刮洗干净,切成大块,连同猪骨用开水稍煮沸片刻,去掉血水,猪骨飞水后则用刀背敲裂;把所有材料一起放进煲内煲2个半小时,放适量食盐和少量油调味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萝卜能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莲子能健脾胃、养心神;芡实能补脾止泻;蜜枣具益气生津、滋润肺胃的作用;猪舌能补益气血、滋补强壮;猪骨补血生髓、强筋壮骨。合而为汤,则清润滋补、宽中下气,可除春寒祛湿困。

雨水节气养生三要素 健脾祛湿养阳防倒春寒

雨水是24节气之一,从这个节气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逐渐增多。但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仍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较量,所以近段时间还是要注意保暖。专家介绍说,雨水节气养生三要素要记住,即防“倒春寒”、健脾祛湿和准备养阳。

“雨水”湿气重 健脾祛湿食芡实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最简单的健脾祛湿的办法便是食疗,比如芡实莲子苡仁汤。

原料是排骨500克,芡实30克,莲子20克,苡仁30克,陈皮5克,姜1块。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把芡实、莲子、苡仁放在清水里浸泡清洗,然后把排骨剁成小块,水开之后,焯一下,然后把排骨、芡实、莲子、苡仁、陈皮和姜全倒进砂锅里,用大火煮开,煮开之后,改用小火炖两个小时,最后放点儿盐,这道芡实莲子苡仁汤就可以食用了。芡实和莲子有健脾益肾的作用,苡仁健脾祛湿,陈皮,醒脾行气开胃。

防“倒春寒” 春捂要恰到好处

雨水节气是春节里面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因为这个时期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如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很多读者朋友因为要预防“倒春寒”就首先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的“捂”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健康。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紫金馆养生专家郭海英教授介绍说,春捂主要的意思是,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日最高气温超过22℃的时候,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着,以防捂过头使人上火、血压升高。

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就需要捂,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提前一两天先增添衣物捂起来。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此外,老百姓们有句保健俗语叫“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春捂要使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

准备养阳 睡前摩腹加提肛

民间有句俗话叫“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很多读者朋友会觉得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晚上睡觉不再像冬季那么冷了,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此时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时间,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多人睡眠不好都是因为阳气没有养护好,比如阳虚怕冷睡不着还多梦。

那么如何在睡觉前养护我们体内的阳气呢?按摩腹部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具体方法是: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即可。一来有利于促进消化,排除脾胃湿毒,二来有助于腹部的保暖,有利睡眠质量。

还有一个方法是“提肛”,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其具体做法是:平躺床上,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微闭,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的同时,用意提起肛门,包括会阴部,肛门紧闭,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时向上收缩;稍停2-5秒钟左右,放松,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要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做9次。一般若能坚持提肛一年以上,即可见效。

推荐阅读:

  1. 小满养生谨记五要点 健脾祛湿防热病
  2. 七款夏季健脾祛湿汤
  3. 春季煲什么汤去湿 六款汤水健脾祛湿
  4. 雨水节气养生三要素 健脾祛湿养阳防倒春寒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shiliaoyangsheng/229702.html
本文标签:湿气的症状 健脾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