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腧穴的定义是什么?腧穴有哪些作用

网友投稿 中医养生 2017-07-20

一、诊断作用

人体有病时就会在腧穴上有所反应而做为针灸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过敏压痛,有时并可在五至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

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隆起,凹陷坚实虚软程度,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等来协助诊断。

近来,在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治疗作用

①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等。

②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腕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症,同时,还能治疗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仅能治疗下肢病症,而且对调整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③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引起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艾灸减肥怎么做 安全健康刺激经络腧穴调节人体免疫

艾灸减肥,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很健康安全的减肥方式,非常适合懒人使用,当我们把肥胖的部位进行艾灸的时候,就是使脂肪分解,燃烧,这个时候记住要多喝水,喝水可以增加排泄,那么脂肪会慢慢分解,燃烧,排泄,具体介绍如下!

艾灸减肥怎么做?

艾灸的减肥穴位要根据具体的肥胖症状来选取。如果患者只是单纯的肥胖型想减肥,那么针灸大椎穴以及腰阳穴都很有用,其中艾灸大椎穴是可以起到消炎凉血的作用,而且还有消炎解暑的功效,大椎穴位于人体的第七脊椎棘突下方,肥胖症患者艾灸时一定要找到正确的位置呦!腰阳穴是位于人体的第四脊椎棘突下方,艾灸这个穴位是可以治疗女性朋友的月经失调以及内分泌失调等情况,对人体的经脉血液疏通非常有效,让人体的新陈代谢处于正常情况下,有助于减肥瘦身。

如果人体的肥胖是由于饮食失调,产后虚胖或者是更年期所引起的肾虚等情况,在艾灸减肥的时候主要针灸天枢穴和中脘穴。艾灸天枢穴是可以改善人体的肠胃功能,可以让消除或者减轻人体的肠道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各种病症,而且还可以加速肠胃的蠕动,让人体更好的消化吸收,加速人体粪便废物的排出。

艾灸减肥注意什么?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切记不可艾灸。

2、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体位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在施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怒、大喜、大悲之后,不宜马上艾灸。

4、施灸后,要避免着凉,秋冬季待穿戴整齐后,头上和身上的汗消下去后,再出门。春夏艾灸后,也要注意保暖。施灸的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染上风寒。

5、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6、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要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时间短一点,以后再加大剂量。

艾灸减肥效果怎么样?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来减肥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传统的艾灸能刺激经络腧穴,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对由于阳气偏虚衰、痰湿偏盛的情况调理效果非常好,但是在减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活起居和饮食规律。艾灸减肥多久有效果同时要结合个人的身体情况,因为每一个人身体吸收的程度都是不一样。艾灸减肥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胃肠蠕动从而达到瘦身功效,由于减肥速度缓慢,需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艾灸对全身系统进行深入的调节作用,加快皮下脂肪的分解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艾灸减肥会反弹吗?

一般来说艾灸减肥成功之后是不容易反弹的,不过任何减肥方式都不是,即使使用艾灸减肥瘦身成功之后如果不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还是会有反弹的风险,并且反弹之后想要减肥就更加困难了。

总结:艾灸减肥是一种安全又有效的健康减肥方式,本身艾灸就对身体有很多保健功效,找对穴位的话,其实还能帮助减肥!

腧穴的分类及养生功效

腧穴是什么?人体的奇经八脉看似毫不相干,却又息息相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其实腧穴不是指人体的单一穴位,而是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的统称。下面是关于腧穴的分类与腧穴的作用的讲述,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对于腧穴的认识。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砭石来砥刺放血,割刺脓疡;或用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在体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灼等方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久之,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腧穴发现的最初过程。

我国最早的经典医籍《黄旁内经》一书,便论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从而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集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针灸学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针灸工作者对腧穴的作用以及一些规律性联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有效腧穴,使腧穴学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此外,还对穴名、拼音以及经穴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等的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切对腧穴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充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分述如下:

1.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这些腧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经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也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的过程。《灵枢·本输》篇在五腧穴上冠以所属脏腑之名。《素问·气府论》统计腧穴数目上冠以诸经“脉气所发者”字样,说明《内经》为腧穴的分经已奠定了基础。从其经文来看,虽屡有三百六十五穴之说,但实际上其所载有穴名者仅一百六十穴左右。《甲乙》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千金翼》所载与《甲乙》相同。到《铜人》、《发挥》等书时才有所增加,其穴名数达到三百五十四穴。而后《大成》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逢源》一使经穴总数达到三百六十一穴。现将历代具有代表性针灸医籍及所载经穴总数汇表如下。

①《铜人》、《发挥》增加单穴2:灵台、腰阳关系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双穴3:膏肓俞、厥阴俞系出自《千金方》;青灵出自《圣惠》。

②《大成》增加双穴5:眉冲出自《脉经》;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均出自《圣惠》;风市出自《肘后》。

③《逢源》增加单穴1:中枢;双穴1:急脉;皆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2.奇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称“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以外,故又称为“经外奇穴”。《灵枢·刺节真邪》称“奇输”。它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的称为“有名奇穴”;一些仅有明确位置,但尚未定名的则称为“无名奇穴”,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为数较少。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历代文献有关奇穴的记载很多,如《千金方》载有奇穴一百八十七个之多,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篇中。《奇效良方》(简称《奇效》)专列奇穴,收集了二十六穴。《大成》便专列“经外奇穴”一门,载有三十五穴。《类经图翼》(简称《图翼》)也专列“奇俞类集”一篇,载有八十四穴。《针灸集成》(简称《集成》)汇集了一百四十四穴。这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

奇穴的分布虽然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虽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有的奇穴并不指某一个部位,是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有些虽名为奇穴,其实就是经穴,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穴;四花据《针灸聚英》(简称《聚英》)指出就是胆俞、膈俞四穴;灸痨穴据《聚英》指出就是心俞二穴等。

3.阿是穴

就“阿”字而言,《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称《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义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直接进行针刺或艾灸,有的往往有比较固定位置的效果显著。

《灵枢·五邪》说:“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也说:“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还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说明或痛、或快、或有特殊感应之处,都有阿是之意。近代又称“压痛点”、“压敏点”,但不一定是阿是穴。有的经穴或奇穴亦以压痛取穴。如《灵枢·背腧》:“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取经穴时,也可按压痛点取穴。又如奇穴中的阑尾穴、胆囊穴等,莫不以所在的一定部位上再以压痛,或特殊感应为准而刺之。就是说经穴或奇穴,亦可应用阿是之法取之,但应与阿是穴相区别,不能混淆。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以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两方面。

1.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张介宾《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说明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这就是《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以及《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的具体运用。近来,在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2.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指出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腧穴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在防治疾病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的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此外,腧穴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腧穴的定义是什么,腧穴有哪些作用

诊断疾病大夫可以通过腧穴反映病症,并且协助诊断。

预防疾病通过针灸、艾灸、拔罐等方法对腧穴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近治作用所有腧穴主治作用都有相同的特点。所有腧穴都能治疗所在穴位以及邻近部位、器官等疾病。

远治作用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就是远治作用。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及远隔部位的疾病。

整体治疗作用针灸或按摩某些穴位,可对某方面病症起到整体性的调治作用,进而治疗全身疾病。

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所具有的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而言。

养生保健作用穴位可以调整肺腑、气血、经络,让人产生自我修复。不用吃药,甚至不用花钱就能让人恢复健康。

推荐阅读:

  1. 艾灸减肥怎么做 安全健康刺激经络腧穴调节人体免疫
  2. 腧穴的分类及养生功效
  3. 腧穴的定义是什么,腧穴有哪些作用
本文链接: https://jk.yanglaozn.com/zhongyiyangsheng/21096.html
本文标签:腧穴